
会员
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演录
更新时间:2025-04-28 11:09:26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由21位教授、博士、作家、学者,以各自的专业特长为立足点,以应用性、博通性、开放性为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原创性且适合本科生接受水平的论题作为讲演内容。整部书稿分成区域内两汉三国特色文化、中外语言文学研究与学术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学创作与写作能力四大板块。全书共由21讲构成,依次分别为:汉水文化撮要;论汉水流域的水浒戏及其传播意义;诸葛亮与汉中——试论诸葛亮对汉中战略地位认识的矛盾心理过程;汉水上游的神话传说;历代文人咏汉中;卡夫卡《在流刑营》的人类学仪式阐释;中西文学: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辨义;文化批判与美学救赎:审美现代性的社会景观;唐诗宋词误读与正辨;《三国演义》的现代启示;武侠小说的文化生态;当代陕西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写作;论三种不同性质的假借——兼论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敦煌文学概说;唐代全国各地民间纸文化——以敦煌地区为中心;中国玉文化与传统审美;探访蜀道的体会;文学是一种生命修行——关于阅读、写作、语言的一些浅见;新媒体环境下时事新闻评论的写作特色;申论概述。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1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付兴林 吴金涛主编
最新上架
- 会员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主要呈现为诗意化和写实化两类范型。诗意化形象往往与“内倾型”人格的生命形态相关联,昭示了主体人格对于“诗性”生命形态的体验与守望;写实化形象往往与“外倾型”人格和意识形态高蹈的社会生活相关联,折射了主体人格逐渐趋向现实人生的境遇,彰显了“合理性”旨归。本书首次系统化探讨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与生命“诗性”、“合理性”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互文性”问题,具有独特的文体文学19.5万字
- 会员本书力求重返当代诗歌成长的历史腹地,从诗歌资源的选择与重构,文化动员与诗歌阅读、传播的关联,诗歌论争与写作范式的重建,诗歌经典的打造和创作主体转型等方面,深入探究当代歌现象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重点呈现当代诗人构建“新的人民的诗歌”诗学体系和诗歌形态,推动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诗歌生产、传播与阅读,借助诗歌论争与经典化凝聚“共识”的复杂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迹。文学28.5万字
- 会员本书对《史记》篇章连接标记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篇章功能的角度,将《史记》篇章连接标记分为“篇章逻辑连接标记”和“篇章功能连接标记”两大类型,注重揭示不同类型的篇章连接标记在篇章信息组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考察了《史记》篇章连接标记产生、发展的情况及规律。文学17.2万字
- 会员本书为第十三辑,设有诗文研究、戏曲小说研究、文献考辨三个特色栏目。主要刊发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优秀首发学术成果,着力呈现海内外明清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文学29.9万字
- 会员司马辽太郎(1923-199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家,在政治界、经济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国民作家”(日本)。司马辽太郎创作了大量的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相关题材的历史小说、随笔、游记,多达六十多卷。本书将司马辽太郎与相关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司马辽太郎对东亚历史的文学叙述,以及他对东亚与日本的思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司马辽太郎文学,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作家文学18万字
- 会员本书在前贤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敦煌文献、碑铭、墓志、家谱等新出土文献,探讨了东迁色目人的西域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渊源,色目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大都不忽木家族、贯氏家族、廉氏家族,中原崇喜家族、马袓常家族,福建王翰家族为例探讨了色目家族文化文学的发展演变,揭示了色目家族东迁后家族文学创作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本书还探讨了色目作家文学创作的地域特征,阐述了色目作家与元代理学的关系及其对元代文坛的影响。文学22.3万字
- 会员本著聚焦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文学经典,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介绍了柳青、赵树理、路遥、陈忠实、蒋子龙、张洁、铁凝等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经验。学者们来自于国家科研机构、高校,他们贴近文本与社会现实,回到历史场景与文化语境,审视文学现象与存在的问题,揭示作品构成的意义世界与美学价值。重读文学经典,以“导读”形式绘制文学地图,建构别样的文学史,传播文学经典文化,分享人类的经验与智慧文学31.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