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管家萧何(1)

有这么一种人,天生仿佛周身罩着一圈神秘而严实的金刚纱帐,任你刀枪乱舞,流言纷飞,就是伤不着他。这种人天性随和,思维缜密,人格几近完美,喜怒不形于色,生来大多不愿做第一,却常被天王老子所倚重。成就他们的,岁月的磨砺只是其一,流淌在其血液里的那种缜密细微的天赋智慧,才是令人最为羡慕的地方。

萧何天生具备王佐之才,管家天赋,秘书长气质。

刘邦一路披荆斩棘杀到关中,秦王子婴设计杀了赵高,“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向刘邦交出国印,主动投降。——始皇的后裔就这么点出息。

刘邦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城。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长年征战的将士们初次踏进这座壮丽的都城,一时不辨南北,兴奋得过了头,纷纷钻进王府豪宅大肆搜掠金银财物。沛公刘邦也恢复了当年的痞子相,一头扎进秦王宫,雕梁画栋,华屋锦帐,美女如云,这位生就“好酒及色”的泗水小亭长,当下便要尝一尝做皇帝的滋味,左拥右抱,在胡亥寝宫的龙榻上尽情耕云播雨,不亦乐乎。

沛公张狂如此,部下无不效仿,一时之间咸阳城作了汉家军的游乐场。在众人狂热地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只有一位在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人就是萧何。萧何既无视府库大量的财宝,更无心后宫艳丽的女子,“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萧何走进咸阳城的第一件事,是调集人手进驻秦丞相御史府(秦中央秘书机构),将秦王朝的法令文书、地亩图册、行政户籍等档案资料,一一收集看管、造册登记、完好收藏。——这是只有俗语谓之“有心人”才能做到的事情。随大流是人的惰性,一举灭了暴秦大家乐一乐似乎也情有可原,而萧何身上与生俱来有这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气质,一种职业性的敏感和远见。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国手之所以棋艺高超,窍门就在于他已经看到了棋局发展的十步二十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当刘邦在咸阳城左一个冷梅枝右一个赵吹鸾,恣意淫乐,似乎忘记了项羽正率四十万大军日夜奔赴关中时,直肠子樊哙当面劝谏,军师张良婉转提醒,而萧何并不过问主公的事情,埋头去尽自己的职责。事后,固然刘邦会感念樊哙张良的忠诚,然而更为欣赏的是萧何的未雨绸缪。——做部下的,给上司真挚诚恳的提醒虽属必要,但积极主动地替上司超前做好成就大事的各项准备,较之几句劝谏的言辞,价值要大许多倍。

项羽得知刘邦已入关中,疑虑顿生,连忙率领四十万人马挥师东进来到鸿门(今陕西临潼境内),对刘邦形成了饿虎扑食之势。刘邦不是不想独吞胜利果实,何况手中还有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但这时候他的实力不足以跟项羽明火执仗地对着干,因此不得不暂时装出一副一切听凭项羽安排的样子。项羽大军进入咸阳,烧杀掳掠了一番,接着无视怀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三分关中,立秦三将”,把关中分封给秦的三位降将,而把刘邦安排到偏僻的汉中、巴蜀作汉王。项羽如此行事,刘邦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一时打算鱼死网破地跟项羽干一场。在这个极其关键的时刻,——事后想来,决定汉家江山社稷生死成败命运的紧要关头,萧何的大局观、萧何的战略眼光,给予刘邦的帮助是难以估量;萧何属于那一般情况下不会急火攻心的人,不急火攻心,就不可能犯因小失大的错误,这是最难得的品质。在气急败坏的刘邦面前,冷静沉着的萧何提醒道:被封去汉中,是有些令人难以容忍,但总比被灭了要好吧?主公想想看,眼下若与项羽硬拼,明显是以卵击石,逞一时之能,遭灭顶之灾。反过来想,假如我们暂时屈居汉中,长养人民,招贤纳士,积蓄力量,伺机还兵平定三秦,进而图谋天下,不可以吗?一个人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业。刘邦闻言顿时豁然,带着三万人马前往汉中就国。萧何在汉中正式做了汉王刘邦的丞相。

大约半年后,刘邦率军离开南郑去收复关中。汉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秦之地,重归汉王。刘邦听取萧何的建议,暂都栎阳(今西安阎良区)。

胜利看似来得容易,而决定性的因素则在于萧何。当时“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刘邦之所以顺利杀回关中,对咸阳乃至关中的关口险要、兵力部署、户籍人口以及百姓疾苦程度,是从哪里掌握的呢?“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正是从萧何所收藏的秦朝档案中得到的。萧何的深谋远虑,不能不令刘邦刮目相看,这个人对未来创立大汉基业的不可或缺,从此深深地印刻在刘邦的心里。

作为一个不能带兵打仗的参谋助手,在劝主子忍辱暂居汉中的日子里,萧何具体做了些什么呢?对刘邦日后的皇权之路又有多大的帮助呢?

一个是“养其民”。巩固根据地,大力开展生产,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储备粮草军饷,为刘邦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还定三秦”的战略大后方。

一个是“收用巴蜀”。萧何看到弹丸之地的汉中,不足以支撑汉王与项羽未来的长期对峙,他及早派遣人员前往巴、蜀二郡,恢复社会秩序,鼓励乡民耕地种粮,及时收取赋税,征召士卒以补充兵员。

第三个是“致贤人”。为刘邦的王图霸业发现、招纳和推举有用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信。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并采取非常规的办法为之强留下韩信。刘邦的汉家江山,有一多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荐一人而能为主子赢得半壁江山,萧何的知人善任,刘邦能不赞赏佩服吗?当然,萧何或者只是看准了韩信英勇善战的一面,忽视了其另一面,故而在一个必要的时间段里,他又帮着主子灭了韩信。——这个留待我们讲韩信的时候再说。

韩信最早是从项羽的楚军大营偷跑出来投奔汉军的,期间因为违反军纪险些被杀掉。在汉中,萧何与这个年轻人有过几次长谈,他发现了韩信身上潜在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便一次又一次地给刘邦推荐这个人,刘邦却并没有当回事。刘邦暂避汉中,许多目光短浅的人都认为这个酒鬼色徒出身的家伙看来难成大气候,接二连三地选择逃离去另攀高枝,韩信就是其中之一。他见萧何的多次推荐汉王并不以为然,仍只让他做个小小的治粟都尉,管管粮草什么的杂务,无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郁闷了几天,便在一个傍晚毅然选择离开。萧何得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来不及向刘邦禀报,就独自骑马不顾夜色昏暗追了出去。丞相拍马慌张出门,手下不明就里,赶紧报告了汉王。刘邦一听萧何也逃跑了,将信将疑,又急又怒。萧何马不停蹄追了一天一夜,在一家小酒馆门前发现了韩信,耐心劝阻并带着他一同返回南郑(今属陕西汉中,当时的汉王都)。萧何安顿好韩信,这才来向汉王告罪。刘邦问他为什么深夜逃跑,萧何说我怎么可能逃跑,我是去追一个逃跑的人,追韩信去了。刘邦疑惑,将领中逃离的不下十几个人,为何你偏偏追这个韩信?主公有所不知,其他人都容易得到,这个韩信,恐怕一时你找不出第二个人来。萧何站在汉王未来大业发展的角度,诚恳地说服刘邦,您假如永远满足于做个汉王,这个韩信确实可有可无,您若要争夺天下,没有这个人为您攻城拔寨可不行啊。刘邦对萧何的见识早已信服,他的眼光、判断事物的能力,绝非身边一些夸夸其谈者能比,丞相今天能说出分量这么重的话来,看来这个韩信一定是有些能耐了。刘邦当即答应萧何,拟任命韩信为将。不料萧何得寸进尺:将官这个差事恐怕韩信不一定愿意干。那就让他做个大将。刘邦说。萧何点头称是。刘邦当下就命人去叫韩信来。萧何拦住了汉王:大王,任命大将咱就不要像招呼小孩子似的,韩信他很在乎这个,您要决心用他,不妨选个日子,设个拜将台,正正规规搞个拜将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刘邦接受了丞相的意见,择日设台拜韩信为大将。

萧何就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将韩信扶上了汉军大将的位置。后来,当韩信那里胜利的捷报一次又一次传到汉王刘邦耳朵里时,相信他不仅频频为韩信竖大拇指,感慨更多的,是在暗自赞叹他的大管家萧何,真是慧眼识珠啊!

如果说,做一两件漂亮的事情,赢得主子的赏识信任,就能稳固地坐上管家的位置,那你是见识肤浅了。

萧何智慧的灵性绝非起自于咸阳的收藏律令图册,早在沛县城里,他一对独到的目光就时时关注着一个器宇轩昂的年轻小亭长。

萧何最早在刘邦的老家沛县任职,是个功曹,算是县领导班子成员之一。虽然做着秦朝的公务员,但萧何善于交友,什么样的朋友都有,譬如泗水亭长刘季(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吹鼓手周勃,这些人都堪称他的莫逆之交,属于老伙计的圈子。——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萧何深谙此道。

对刘邦来说,萧何可以称作是老靠山、旧恩人。“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在刘邦还是个平民老百姓时,萧何就曾多次在其为非作歹触犯刑律要被治罪的关口,为刘邦疏通解脱。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估计这个位置也少不了萧县吏的铺垫,萧何更是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经常关照他。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份人情,“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刘邦出差去咸阳,手头有些紧,县乡的同僚给他凑盘缠,别人给的都是三百,唯独萧何一下子就塞给刘邦五百钱。瞧瞧这是什么关系,是哥们兄弟加恩公的关系,这一份交情恐怕不是做一两件漂亮事就能建立起来的吧?

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也趁机拉起一干人马斩白蛇举事。起先刘邦考虑到老朋友萧何人家是吃皇粮的,差事肥厚,人又稳重,没有冒然拉其入伙。当时秦的暴政不仅使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许多地方官吏也深为不满。小沛县令这时也想依附义军,找来萧何、曹参商量,萧何提议与刘邦联系结伙。县令觉得有道理,委派刘邦妻妹吕嬃的丈夫樊哙到芒砀山联络刘邦。刘邦当即答应并兴冲冲带着人马来到小沛,谁知县令节骨眼上变卦了,拒义军于城门外,同时还下令拘押了萧何等人。刘邦一不做二不休,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打算武力强攻。正巧这时萧何、曹参几个逃了出来,三人一合计,先箭射传单到城里,鼓动民众造反做内应,小沛城内群起响应,攻进县衙,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队伍入城。

占领沛城后,当务之急是确定个头儿,几个哥们坐在一起要推举个新的县令,——仍遵照秦的旧章程。大家说就刘季吧。刘邦连忙推辞。刘邦的推辞是必须的一个环节,他面前坐着的各位,哪个不比他有头有脸,最主要的是萧何这位恩公在呢,哪能那么不知天高地厚呢?我们看看萧何是如何处理这个尴尬事儿的。萧何见刘邦再三推辞,心知肚明,刘邦这是碍于他在场,不便马上答应。可在他眼里,刘邦是唯一合适的人选,先不说他自己,樊哙、曹参也都挑不起这一副担子。萧何说话了,他提了个建议,把几位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团成团,采取抓阄的方式,第一个抓出谁名字就是谁。包括刘邦在内,大家齐声赞同。准备工作是由萧何亲自做的,准备就绪,抓阄之前,萧何又提议:我看就先由刘亭长抓吧。众无异议。刘邦上前拈出一阄,当众打开,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他的名字。萧何忙上前一把抓起盘子里剩余的阄放到口里嚼碎,接着大声宣布:天意所在,看来“沛公”非你莫属啊!多日以后,刘邦才知道那天萧何在盘中的阄上写的全是他的名字。身为恩公,萧何对他的真心拥戴,刘邦能不心领神会?

在萧何的仕途上有一段小插曲,至今令人不解,也许又是他深谋远虑的一例。在沛县做功曹时,秦中央曾派驻过一个督导工作组,工作组的领导在与萧何共事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年轻人机灵能干、办事有条理,就把他提拔到郡里当了管理文书的卒吏。年终郡里工作考评,萧何得了个第一。中央工作组的领导就想把萧何调到首都咸阳的国家机关去,“何固请,得毋行。”没想到萧何是坚决推辞,最后坚持不去。——假如去了,不是遭刘邦的汉军俘虏,就是被项羽的楚军杀头。

刘邦做了沛公,“何常为丞督事。”萧何当仁不让地扮演县丞的角色,他是刘邦心目中别无二人的事务总管、后勤部长。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官场上,老相识、老同学、老伙计最能派上用场。时下流行的民谣里,谓能得提拔重用者,大多属“一起扛过枪、过过江、嫖过娼。”这一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总统任用阁员,也在极力安排他竞选班子的干将。只是人家明着做事,民众可以考察人选的能耐;我们呢,高唱着“任人唯贤”,暗箱里全是“唯亲是用”。只此一项,就能看得出中国官场上弥漫的灰色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