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荡:与辽宁结缘的人和歌
- 徐横夫
- 1054字
- 2025-04-08 01:41:03
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
歌曲《校园的早晨》
高枫:著名词作家、诗人,国家一级编剧。长期在辽宁歌舞团任职,曾任艺术室副主任、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创作,《雷锋在召唤》《校园的早晨》为代表的一批歌曲在全国流行;艺术歌曲《黑孩子赛琳娜》被教育部审定为艺术院校教材。出版《无悔的选择》《一叶集》等多种个人歌词和评论作品集。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特别节目《我们都是追梦人》,其中,北京电影学院关晓彤等演唱了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校园歌曲19世纪发端日本,曾对我国学堂乐歌产生过影响。杨度的爱国歌曲《中国男儿》,红军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其曲调都来自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

近代校园歌曲的兴起,则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出现了《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童年》等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感的歌。感情真挚,短小精悍的民谣体,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1980年,谷建芬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脚印》掀开了中国大陆校园歌曲的红盖头;高晓松的《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又把校园歌曲搅得风生水起。那时候,抱着吉他自弹自唱,可以说是一种时尚。
《校园的早晨》亦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其朴素亲切的诗句,张弛有度的旋律,有着浓郁的校园生活气息。经谢莉斯、王洁实首唱后立即风靡全国。90年代曾获全国听众喜爱的15首歌曲之一。在网上被誉为“唱得最广的大学校歌”。

⊙闲文逸事答问录
《校园的早晨》成为辽宁大学不是校歌的校歌
问:词作家高枫老师原来就叫这个名字吗?
答:《校园的早晨》词作者高枫,是一位老者,不是那位写过《大中国》的同名唱作人。前几日,与高老通电话,年近九旬的他谈起往事依然兴致勃勃。他说,当时家住沈阳崇山路,每天都到一墙之隔的“辽大”老校区去晨练,受学生们在树蕙亭附近小树林读书情景感染,便写下了这首词。因地结缘,《校园的早晨》后来也成为辽宁大学不是校歌的校歌。日前,据辽宁电视台《说天下》透露,“辽大”原准备出重金购买此歌版权,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问:词曲作家一直有合作吗?
答:词曲作家虽同为辽宁人,但没有工作交集。1980年,谷建芬在《歌曲》杂志上撰文,呼吁词曲作家为青年人写歌,为大学生写歌。高枫看后十分认同,就把这首歌词寄给她。没想到,一周后,他就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歌谱,要知道,那时候可是没有“快递”啊!后来,又经过一次切磋,一首传世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1955年国庆前夕,谷建芬在日记上这样写道:“将来,我一定要写一首歌,在国庆的夜晚,在天安门上空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