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赢在IPO:注册制下的IPO上市实用指南
- 谢晖等
- 1777字
- 2025-02-17 10:10:21
前言
本书作为“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科创金融资本战略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客观地说,是一本工具书,书中有价值的点不仅仅在于正文中我们对于首次公开募股[1]上市相关问题的理解与总结,附录中的13个表格,也是我们贡献给读者的重要工具。
2021年11月15日,针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开盘,至此,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虽然主板还在等待注册制的到来,但整体具有中国特色、市场主导的资本市场已经成形。所有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都将迎来划时代的历史性机遇,上市将成为企业“资本战略领先”的主要方式。但是,上市绝不是企业在财务指标达标后委托给中介机构就可以实现的一件简单事,而是一个涉及复杂利益网络、关系企业方方面面的、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最大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信息上的公开、透明、对称,还在于完善的企业内控体系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很多企业家,无论是科学家、技术专家创业还是管理专家创业,或多或少存在缺乏资本和金融专业思维逻辑的问题。在我8年上市公司和8年多投资银行的职业生涯中,每年接触的企业都有四五十家,同时因为常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长江商学院等高校和各企业协会讲课,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类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家对于注册制带来的划时代的机遇并不十分敏感。于是2020年5月我正式离开投资银行,创办了针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IPO成长营”,为有3年内上市计划的企业家提供逻辑梳理、过程管理、全程陪跑、上市前投资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经开办了3期成长营,共有70多家利润1000万元/流水1亿元/估值1亿元以上的准上市企业参营。其中有2家已经在辅导期,我们投资了其中的2家,并协助3家企业实现了融资,投资人包括政府基金、产业基金和PE基金。
在为这些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将自己超过10年的IPO从业经验结合注册制现状,形成了一些对于IPO实践的认识,打造了一套方便、高效、广受认可的服务工具。比如,我们对于企业是否需要上市、上市前期准备的理解深受企业家的好评。近300个条目、2万多字的财务自查表,是企业在上市过程中财务准备及配合审计的有效工具。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我会建议你先阅读本书附录A“企业上市100问”,先有自己的思考,再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以便建立自己的IPO上市逻辑,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特别需注意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其中,笔者在第一章解析了企业准备启动上市前就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这里解决的是要不要上市、适不适合上市、可不可能上市和上市的代价等问题;在第二章,笔者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企业上市选择路径的分析及建议;在第四章,笔者重点讲解了企业上市需要经历的全过程和需要关注的典型问题。这些都是有上市规划的企业实际控制人需要了解的。
如果你是中介机构专业从业者,我会建议你先阅读附录部分,根据内控自查表、财务自查表和上市审核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等总结,结合自己的经验,形成专业工具为企业服务。事实上,这些表格还可以成为企业尽职调查的工具。但是,我还是建议你除了阅读涉及自己专业的章节,系统地从第一章开始按照企业上市的逻辑去整体、全面地思考IPO。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笔者就上市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法律及财务问题分享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来自企业在实际IPO审核过程中的问答,限于篇幅,很多地方我们都点名了可以参考的发行人,如果需要深入了解,可以去公开渠道查找这些发行人的资料进行对照阅读。
秉承分享与实用原则,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盘的历史性时刻,作为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献礼,我与团队一起打造出这本书。由于时间原因,书中还有很多疏漏,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有任何意见及建议也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今后的修订版及后续的科创金融资本战略系列丛书中进行完善。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除了署名作者,北京立方律师事务所的王炫燕律师就法律相关的内容中给予大量支持,在此特别鸣谢。同时也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对我们的支持,感谢责任编辑张渝涓女士的指导。
谢晖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科创金融研究中心
2021年11月
[1] 英文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指的是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