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别争对错,先了解彼此的故事
如果说谈判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
谈判的时候,因为立场不同,利益不同,很多人容易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给别人,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意见才是最好的。虽然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但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过这样是否适合。所以当我们和别人商谈事情时,不应该先自我确定标准和结论,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想想,询问对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讲一番大道理来逼迫对方接受。
这不仅是一种谈判方式,更是为人处世的技巧。
在与对方谈判时,站在对方立场上,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在为双方考虑,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这种信任感一旦建立,之后很多事情就会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跟对方有了共同语言,他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变得可以理解,在各种类型的谈判中,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这种换位思考的说话方式,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唯先知彼,而后方能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成功的人际交往语言,有赖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给对方指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某精密机械总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另外一家小型工厂制造,当该小型工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都达不到该厂要求。由于时间紧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负责人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有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都是有好处的。”小厂负责人听完,自然是照办的。
汽车大王福特说:“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你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假若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你也许会发现自己错了。如果你肯主动承认错误,就会使矛盾很快得到解决,还能赢得他人的喜欢。
很多人误以为在谈判时,应赶尽杀绝,毫不让步。但事实证明,大部分成功的谈判都要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才可能达成。在相同的交涉条件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说明,往往更有说服力。因为对方会感觉到:达成交易的前提是双方都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美国前参议院议员罗慈和哈佛大学校长罗威尔,在一战结束后不久,一同被请到波士顿去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罗慈感觉到大部分听众都对他的意见持仇视态度,可是他决定让听众都赞同他的意见。他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众赞同自己呢?为了称颂听众的爱国热忱,他称听众为“我的同胞”;为了缩小彼此意见相悖的范围,他敏捷而郑重地提出他们共同的思想;为了赞美他的对手,他坚持说他们的不同点只是方法上琐碎的小枝节,而对于美国的幸福以及世界的和平等诸多大问题,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更进一步地说,他也赞成国际联盟的组织是应该有的。分析到他和对方的不同点,他只是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完善的国际组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演说的开头:校长、诸位朋友、诸位先生、我的同胞们:
罗威尔校长给了我这个机会,使我能够在诸位面前说几句话,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而且都是信奉共和党的人,他是我们拥有最大荣誉的大学校长,是美国最重要、极有权威和地位的人,他还是一位研究政治最优秀的学者和史学专家。现在,我们对于当前的重大问题,在方法上也许有所不同。然而,在对待世界和平以及美国的幸福问题上,我们的目的还是一样的。如果你们允许的话,我愿意站在我本人的立场上来简单地说几句。我曾用简明的英语,一次又一次说了好多遍,但是,有人对我产生了误解,竟说我是反对国际联盟的,无论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对,我渴望着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联合起来,成立我们所谓的联盟,也就是法国人所说的协会。只要这个组织能够真正联合各国,各尽所能,争取世界永久和平,促成环球裁军的实现。
任你曾对演说者的意见有过怎样激烈的反对,当你听完这样一个开场之后,你总会觉得心平气和些了吧。你当然愿意多听一些,至少你相信演说者是个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