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县城遇挫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陈超就带着林小满踏上了去县城的路。自行车后座上绑着装獾油的陶罐,用粗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林小满侧坐在前杠上,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昨晚烙的玉米面饼子。

“坐稳了。“陈超蹬着车子,感受着胸前传来的温度。林小满的发丝被晨风吹起,轻轻拂过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皂角香。

“你说,供销社会给什么价?“林小满小声问,声音里带着期待。

陈超胸有成竹:“按去年的收购价,至少八块一斤。咱们这罐有五斤多,能卖四十多块钱。“

林小满轻轻“啊“了一声,这个数字显然超出了她的想象。在那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三十元的年代,四十块钱堪称一笔巨款。

太阳升高时,青山县低矮的城墙终于出现在视野中。与后世的高楼大厦不同,此时的县城最高建筑不过是三层楼的百货公司,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自行车铃铛清脆地响起。

供销社在县城中心,是栋灰扑扑的二层小楼。陈超把车停在门口,解下陶罐时,手心已经微微出汗。这不仅关乎家里的收入,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如果能和供销社建立稳定联系,以后的山货就不愁销路了。

推门进去,柜台后坐着个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正在织毛衣。听到门响,她头也不抬:“介绍信。“

陈超一愣:“什么介绍信?“

“没有介绍信来干什么?“妇女这才抬头,镜片后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他们满是补丁的衣着,“我们这不接待私人买卖。“

陈超连忙解释:“同志,我们是黄泥村生产队的,来卖中药材。去年县里发过文件,允许社员向供销社交售农副产品...“

“獾油是吧?“妇女打断他,指了指墙角,“放那吧,检验合格了会通知你们。“

陈超没动:“同志,能不能现在检验?我们大老远来的...“

妇女不耐烦地放下毛衣:“你们这些乡下人,懂什么检验?万一是假的呢?“

林小满忍不住开口:“大姐,这真是我们自己熬的獾油,您闻闻这味道...“

“谁是你大姐!“妇女突然提高嗓门,“说了放那等着!再啰嗦就出去!“

陈超脸色沉了下来。前世的经验告诉他,这罐油要是放下,八成会被调包或者“莫名其妙“少掉大半。他深吸一口气,尽量平静地说:“那请问,检验需要多久?“

“十天半个月吧。“妇女漫不经心地回答,已经重新拿起毛衣。

陈超和林小满对视一眼,默默抱起陶罐退了出来。阳光依旧明媚,但两人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怎么办?“林小满咬着下唇,“要不去医院问问?“

陈超摇摇头:“医院要介绍信,更麻烦。“他懊恼地拍了拍车座,“早知道该把獾子皮带来当证明!“

林小满轻轻握住他的手臂:“别急,咱们再想想办法。“

正说着,陈超肚子“咕“地叫了一声。林小满笑了,从布包里拿出还温热的饼子:“先吃点东西吧。“

两人蹲在供销社对面的墙根下啃着干粮。陈超边吃边盘算:黑市虽然价高但有风险,药铺可能吃不下这么多量...

“救命啊!快来人啊!“

凄厉的喊声突然从街角传来。陈超“腾“地站起身,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个孩子狂奔而来,后面还跟着几个惊慌失措的人。

“怎么了?“陈超拦住他们。

“我家小宝...开水...脸...“妇女已经语无伦次。陈超这才看清她怀里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整张脸通红,已经起了几个大水泡,正撕心裂肺地哭着。

“烫伤!“陈超心头一紧。前世在部队,他处理过不少烫伤案例,知道最初的几分钟是黄金抢救期。

“多久了?“他急问。

“两...两三分钟...“旁边一个老太太哭着说,“一壶刚烧开的水...“

陈超当机立断:“快!找冷水!越凉越好!“

街边正好有个公用水龙头。陈超让妇女抱好孩子,自己拧开水龙头,用手捧水不断浇在孩子的脸上。

“不能直接冲!“一个围观者喊道,“会把皮冲掉的!“

“不懂别瞎说!“陈超头也不抬,继续着他的急救,“烫伤第一时间要降温,至少冲二十分钟!“

林小满已经找来了个搪瓷盆,接满水后轻轻浇在孩子脸上。冰凉的自来水带走热量,孩子的哭声渐渐小了。

“得送医院。“持续冲了十五分钟后,陈超检查了下伤势——虽然看起来吓人,但只是浅二度烫伤,幸亏处理及时。

“县医院在哪?“他问。

“前面拐弯...“有人指路。

陈超二话不说,抱起孩子就往医院方向跑,林小满和那家人紧跟在后。奔跑中,他感觉到孩子的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领,滚烫的泪水滴在他手臂上。

“没事的,小宝。“陈超轻声安慰,“叔叔当过兵,知道怎么治烫伤。你会好起来的...“

县医院的急诊室很简陋,但医生看到伤势后立刻行动起来。清创、消毒、敷药,一套流程下来,医生擦了擦汗:

“幸亏降温及时,不然就伤到真皮层了。不过...“他犹豫了一下,“可能会留疤,特别是右脸颊这块。“

“医生!“孩子母亲——那个中年妇女“扑通“跪下了,“求您想想办法!我家小宝才五岁啊...“

老太太也老泪纵横:“都怪我,没看好孩子...“

医生为难地说:“要是有獾油配合治疗,能大大减少留疤的可能。但这东西太稀缺,我们医院已经断货半年了...“

陈超和林小满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看向那个粗布包裹的陶罐。

“我这儿有。“陈超解开包裹,掀开罐盖,那股特有的清香立刻弥漫开来。

医生惊讶地瞪大眼睛:“这...这是上等獾油啊!你从哪弄来的?“

“自己熬的。“陈超简单解释了下,然后问,“需要多少?“

“每天涂抹两次,大概需要...“医生估算着。

陈超直接倒出小半罐:“这些先用着,不够我再来送。“

孩子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这得多少钱?我们...“

“不要钱。“陈超干脆地说,“孩子要紧。“

病房里瞬间安静了。老太太颤抖着握住陈超的手:“恩人啊!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我们一定要...“

“大娘,不用这样。“陈超扶住老人,“谁家孩子出事都会帮一把的。“

医生已经开始调配药膏,将獾油与消炎药混合,轻柔地涂在孩子脸上。清凉的药膏很快起了作用,孩子不再哭闹,甚至微微闭上了眼睛。

“效果很好。“医生松了口气,“坚持用药,应该不会留明显疤痕。“

孩子母亲喜极而泣,非要陈超留下姓名地址。正推辞间,病房门被猛地推开,一个穿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中年男人气喘吁吁地冲进来:

“小宝怎么样了?我刚开完会就听说...“

“老郑!“孩子母亲扑进男人怀里,“多亏这位同志...“

被称作“老郑“的男人看到孩子脸上的药膏,又看看陈超和林小满,眼中满是疑惑和感激。

医生简单说明了情况,特别强调了陈超及时用冷水降温的急救措施,以及慷慨献出珍贵獾油的善举。

“同志!“郑干部紧紧握住陈超的手,“我是郑卫国,县商业局的。你救了我儿子,这份恩情...“

陈超愣住了。郑卫国?这不是前世那个铁面无私、后来升任地区商业局长的郑青天吗?据说他极其痛恨投机倒把,但对正经的农村副业非常支持。

“郑局长言重了。“陈超诚恳地说,“举手之劳而已。“

郑卫国摇摇头,从内兜掏出个工作证:“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你们以后来县城,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他又看了看那个陶罐,“这獾油...“

“我们自己熬的。“林小满轻声解释,“本来想去供销社卖,但他们...“

她突然住了口,但郑卫国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供销社怎么了?“

陈超不想告状,只是简单说了下需要介绍信的事。郑卫国的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冷哼一声:

“胡闹!去年地区刚下文,要求供销社敞开收购农副产品,哪来的介绍信一说?“他拍拍陈超的肩,“走,我带你们去问问。“

陈超连忙推辞:“郑局长,孩子还需要照顾...“

“叫我老郑就行。“郑卫国态度坚决,“小宝有他妈和奶奶照顾。再说,医院就在对面,有事随时能回来。“

离开前,陈超回头看了眼病床上的孩子。小家伙已经睡着了,涂了药的小脸不再那么通红。林小满正轻声安慰孩子的奶奶,那温柔的样子让陈超心头一热。

走出医院,郑卫国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陈同志,你老实告诉我,供销社是不是经常这样刁难农民?“

陈超斟酌着词句:“可能...是个别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

“哼!我看是普遍现象!“郑卫国脚步生风,“去年我们就接到过类似举报,没想到至今没改!“

林小满悄悄拉了拉陈超的衣角,眼里既有担忧又有钦佩。陈超明白她的意思——这个看似偶然的相遇,可能会改变很多事情。

果然,当他们再次走进供销社时,那个织毛衣的妇女一看到郑卫国,立刻像弹簧一样跳了起来:

“郑、郑局长!您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