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森林回去后,林逸凡还是得面对现实的生活,如何融入彝乡,成了她最大的难题。
林逸凡看得出来,向阳阿妈为家庭付出的最多,她早出晚归,任劳任怨,生活上勤俭节约,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她的劳动成果。
老银匠从小就学做银饰品,不会干农活。他家有许多田地,还有许多山地,所有的农活基本上都是杨玉英一个人干的,种不过来时,才请几个人去帮忙做几天。
在那个年代,能上学的女子不多,因为她们都不识字,所以连汉语都说不流利,没办法和外面的人交流和沟通,也就没办法出去外面打工。杨玉英也是那样,她聪明能干,勤劳朴实,就是不会说汉语,她基本上都没出过远门。
向阳和林逸凡都闲在家里,有好几次,杨玉英带着他们去很远的地里帮忙锄地,林逸凡怀着孩子,阿妈不要她干活,农活大多是阿妈一个人做的,向阳也很少干农活。
林逸凡实在看不过去,忍不住问向阳道: “我从没见过你和你爸爸做过农活,你们没有学会做吗?怎么都让阿妈一个人做呢?”问完她想,一个女人为何要那么辛苦呢,又不是家里没有男人。
没想到向阳很自然地回答道:“男人是应该做大事情的,这种小事情又不能挣到很多钱,我是不会干的,如果这里有金子让我挖的话,我肯定很乐意干的。”
他的回答让林逸凡很不满意,她觉得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女人面前,男人应该心疼女人的,大事小事都要抢着干才好。
回家去的时候,她看着婆婆能用一个背箩挎一两百斤重的东西,不是用肩膀背,而是用头挎。
又惊讶地问道:“你们这边的女人都是用头挎东西吗?”
“是啊!她们都习惯了,以前只有男人才可以用肩膀背的。”向阳随口回答道。
杨玉英问他们在谈论什么,向阳用彝族话翻译给她听后,阿妈笑着说自己已经习惯了用头挎那么重的东西,干得多了,就锻炼出来了。
向阳嘿嘿地笑着说:“我是背不动那么多东西的,说了也不怕你笑话,在我们这边就是这样,男人是不怎么背东西的,都是女人背。”
对于向阳说的话,林逸凡深信不疑,她看到家里请人锄地或者插秧的时候,请的大多都是女人,只有打谷子的时候才会请一两个男人。那些女人大概都是三十到四十多岁之间的年纪,她们都能挑能背能垮很重的东西。林逸凡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错觉,地里的农活全都让女人干了。
“那活儿全都让女人干了,男人都干什么去了呢?每天走在路上,都能看到一排排挎着背箩的女人要么去山上,要么去地里,却很少看见一个男人。”林逸凡心里产生了疑问。
“你们这边的男人都干吗去了呢?为什么农活都让女人干啊!”她没完没了地问向阳。
“男的都出去打工了,要过年过节时才回家。”向阳如实回答。
“我不太会做农活,你也不会做,那么以后我们在这里要怎么生活下去呢?”
“没事,我以后去矿山打工养着你,”向阳还是很轻松的说道。
“像她们那样吗?老公出去打工,把她们留在老家,一年见两三次,你出去打工后,把我也留在这儿,对不对,我可不想过那样的生活,我要跟着你出去。”林逸凡很肯定地拒绝了。
向阳连忙辩解道:“放心,无论去哪里,我都会带着你和我一起的。”
林逸凡其实还是很喜欢田园生活的,只是如果让她一个人待在那里的话,她还真是接受不了的。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没法与他们交流,杨玉英听不懂她说的话,她也听不懂彝族语言,她们根本就无法沟通!
只有林逸凡和杨玉英在家时,她们常常闹笑话,杨玉英叫她的时候她知道,只要一听见“阿扪”(闺女的意思),林逸凡就知道是在喊她了,若是让她去帮忙拿个什么东西,她准拿错。
有一次杨玉英背了一袋米回家,要倒在一个簸箕里,她指着背上的米用彝族话对林逸凡说:“(阿扪),去楼上找一个簸箕来我装东西。”她看着婆婆手上的动作,判定是让她去楼上,心想她可能是需要一个大一点的口袋,或者簸箕,但是她找不到簸箕在哪里,当她手里拿着一只大口袋下楼时,她还背着米等在原地,看着她手里的口袋摇头说:“错了,错了,不是拿这个。”然后她只好笨重地先把米放下,再自己去找一个簸箕……拿错东西那是常有的事,但是阿妈从来不会因此而生她的气。
彝乡许多人家都喜欢叫魂,有些几乎每年叫一次。叫魂时要找一个贝玛去家里念经祈福,林逸凡认为那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但是他们不那么认为。
林逸凡第一次加入她们叫魂时,就出问题了,贝玛手里抓着一大把米,家里所有的人都背对着贝玛,然后贝玛把米撒向大家,嘴里呸、呸呸地吐着口水,还念念有词地叨叨着什么,林逸凡终于还是忍不住笑了,向阳严肃地对她吼道:“你笑什么,严肃一点,不要笑。”
那件事后,他警告地说:“林逸凡,你是汉族姑娘,可能不知道贝玛在我们这里的重要性,贝玛是德高望重的,家家都需要贝玛,贝玛如果讨厌你,他想整你很容易,要是让他知道你的生辰八字,他会诅咒你,甚至可以把你咒了得怪病,让你生不如死!得罪了贝玛呀,什么怪事都有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所以得罪什么人都不能得罪贝玛的,你给我记住了。”
“有这么严重吗!我又不是故意的。”林逸凡被他吓着了。
林逸凡其实真的很想融入他们,可是每次总要出一些状况,她想也许需要时间把彝族的语言学会才能了解他们吧,只有了解他们,才能融入他们。
留在老家的日子里,向阳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他对林逸凡说:“这段时间我就负责教你学习彝族语言,并且跟你讲一些关于彝族或者是我们家的事情,你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