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执礼继续高声宣读:“太子太师徐处仁,捐粮八千担,暂列第四。
徐太师德高望重,为我大宋鞠躬尽瘁,此次捐粮救国,实乃表率。”台下众人纷纷点头,对徐处仁的善举表示赞赏。
“潘楼赵元奴赵娘子,捐粮七千五百担,暂居第五。赵娘子与李娘子之高义,令无数须眉汗颜。”
众人听闻,不禁对赵元奴另眼相看,掌声四起。
李师师和赵元奴都是徽宗的宫外皇妃,汴京城内知晓这个事实的不在少数。所以对她二人拿出这么多粮草并不奇怪。
“郑太后的弟弟郑绅,捐粮七千担,位列第六。”
郑绅面带微笑,朝着台下拱手示意,尽显风度。
“樊楼东家孙氏,捐粮六千六百担,暂列第七。孙家慷慨解囊,无愧樊楼无愧汴京第一酒楼之称。”
孙老爷站在一旁,神色谦逊,接受着众人的目光。
“汴京第一粮商郑大郎,捐粮六千五百担,位居第八。郑大郎在粮食生意上颇有建树,此次捐粮,无愧第一粮商之称。”
此时的郑大郎微微颔首,神情中透着自豪。
“前任太宰白时中,捐粮六千担,暂列第九。白太宰虽已卸任,仍心系家国,令人钦佩。”
台下有人小声议论着白时中家族的举动,对他们的慷慨表示认可。
“景王,捐粮五千石,位列第十。景王不愧是诸王之楷模。”
景王赵杞,之前在朝堂上就是一个小透明,最近两次出手都让赵谌对他刮目相看。
十大候选首善公布完毕,台下百姓交头接耳,对这些人的善举纷纷称赞。
然而,这名单也激起了不少富户王公的攀比之心。
一些原本犹豫的富户,看到这些人如此慷慨,觉得自己若不有所表示,便会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于是,一场捐粮竞赛悄然展开。
“我家老爷决定再捐两千担!”一位管家模样的人在台下大声喊道。
“我们绸缎庄也再加一千五百担!”一位富商不甘示弱。
主和派大臣李邦彦、唐恪等,见此情形,为了不被众人指责,也纷纷加入了捐粮的行列。
李邦彦说道:“国家有难,我等岂能见死不救,我捐一万担!”
唐恪也跟着表态:“我捐八千担!”
一时间,捐粮的数额不断攀升,大会气氛达到了高潮。
就在众人热情高涨之时,人群中突然传出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哼,你们以为捐的粮真能用到汴京守军和百姓身上?说不定都被皇室私吞了!”
此言一出,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众人的目光中开始出现疑虑。
赵谌听到这话,心中一沉,脸色顿时变得冷峻起来。
他知道,这是有人故意在扰乱民心。
梅执礼也面露怒色,大声呵斥道:“何人在此胡言乱语,扰乱大会秩序!”
然而,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就此停止,反而在人群中引发了一阵骚动。
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窃窃私语,原本高涨的热情被这突如其来的质疑浇灭了不少。
赵谌深吸一口气,走上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众人,大声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我大宋皇室,自祖宗以来,便以天下百姓为念。
如今国难当头,皇室上下,无不忧心忡忡,全力抗金。此次捐粮义举,旨在汇聚众人之力,保卫汴京,拯救百姓于水火。每一粒粮食,都将有专人负责,登记造册,确保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但仍有部分百姓面露怀疑之色,显然对赵谌的话将信将疑。
这时,荣德帝姬赵金奴率先站了出来,她神色庄重地说道:“若有皇室成员敢私吞捐粮,本宫第一个不答应。”
李师师也紧接着说道:“我愿与各位一同监督粮食的去向。”
然而,这些解释似乎并未完全打消众人的疑虑。
人群中又有人喊道:“口说无凭,我们如何能信?”
赵谌沉思片刻,说道:“即刻成立一个监督小组,由汴京百姓推举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加入,与户部官员一同监督捐粮的收发与分配。
每一笔粮食的去向,都将张榜公布,让大家一目了然。如此,各位可放心了吧?”
百姓们听了,相互对视,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了出来,说道:“太子殿下,老朽活了大半辈子,也见过不少事。老朽愿意相信太子殿下不会欺骗我们。”
赵谌连忙说道:“老丈所言极是。不知老丈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老者思索片刻,说道:“王夫子,在这汴京城里,教书育人几十年,德高望重,公正无私,可担此任。还有张郎中,平日里治病救人,口碑极佳,也可加入。”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赵谌当即说道:“好,就依老丈所言。即刻请王夫子和张郎中前来。”
很快,王夫子和张郎中被请到了台上。赵谌向他们说明了情况,两人欣然答应。
赵谌接着说道:“两位德高望重,此次监督责任重大,还望二位尽心尽力。”王夫子和孙郎中齐声说道:“太子殿下放心,我等定不负所托。”
接下来,现场的百姓又推荐了李师师、郑大郎和樊楼孙东家进入监督小组。
经过这一番波折,百姓们的疑虑逐渐打消,捐粮的热情又重新高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慷慨解囊,捐粮的数额不断刷新。
“富商王财茂,捐粮一千五百担。”
“士绅李逸风,捐粮一千二百担。”
“绸缎庄老板周富海,捐粮一千担。”
“盐商马如龙,捐粮一千担。”
这些非富即贵之人的名字,在广场上回荡,他们的捐粮善举,为这场义举大会注入了一股力量。
一些富商和士绅觉得自己的捐粮数额若能再增加,或许就能进入十大首善之列,获得无上的荣誉。
而那些已经在备选名单中的人,也担心被后来者超越,纷纷决定追加捐粮。
“我家老爷决定再捐五百担!”一位管家模样的人大声说道。
“我们绸缎庄也再加三百担!”绸缎庄的伙计也不甘示弱。
在这股热潮中,众人纷纷攀比,捐粮数额不断攀升。
荣德帝姬得知有人试图超越自己,她微微一笑,说道:“国难当前,岂能让他人专美于前。再捐两千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