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一个三年计划
- 带着AI穿越魏晋,吊打五胡
- 从来白马怕青牛
- 4053字
- 2025-03-26 16:03:58
韦钟感觉今天的二梁进贤冠有些沉重。
“你是王员外郎?”
韦钟知道坏事了,王耀二哥王皮什么时候就任绣衣使者?怎么没人通知我。
这事其实怪不到韦钟好友头上。
主要是王皮这厮一直在邺城,如果不是王耀事情传到他耳中,怕是能在邺城一直呆着。
“没错,是我,你这京兆黄皮子,快些将我四郎送出。”
王皮在长安时连殿中尚书都敢骂,你一个青州刺史有何骂不得?
刺史是一方重臣不假,可如今真理在我这。
一千骑兵对两千步兵,王皮认为韦钟绝不会头铁。
“小辈安敢辱我韦家。”
韦钟站在轺车上拔出佩剑,愿与王皮厮杀。
王皮愣了愣,没想到韦钟这么刚烈。
这和二人的认知有关,因为王皮父亲王猛起家太快,全靠个人能力,氏族帮助简直为零,所以王皮敢拿京兆韦氏直接开涮。
但对韦钟来说,这是他赖以为荣的名号,岂能轻易受人侮辱。
在这个时代,氏族代表群体,其内每个族人都是个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韦钟之所以是高门,那是因为他出身京兆韦氏,反言之,天下这么多姓韦的,不是京兆韦氏,就登不上高位。
“我是替天子对你进行训诫,尔敢不服?”
王皮只是有些激进,他又不傻,怎么能亲自下场。
绣衣使者,替天子巡关东六州,见官大一品。
“使者莫怪,你我二人之间定有误会,我接你家四郎是去广固任县令,替他请功的。”
韦钟想了想还是将佩剑按下,暂且忍耐。
唉,还是王耀好打交道,碰到王皮这种以势压人的最不好搞。
韦钟有些想当然,如果王耀和王皮互换位置,手上有一千骑兵,肯定借着剿乱匪的名义将他灭了。
身为督乐安诸军事,调动军队来梁邹的文书,王耀竟然是最后一刻才看到,这显然不合常理。
“是吗?尚书台文书有吗?”
王皮平日里朋友多了去了,什么弯弯绕绕没见过。
“这个,暂时还没,但某保证,今年岁考当拔四郎为首,明年就任广固县令绝无问题,今广固县令暂缺,某特意来迎四郎暂任广固县令,以提前梳理政务。”
韦钟准备先糊弄过去,但很明显,这套说辞苍白无力。
“放屁,刺史在开什么玩笑,郡县长官任命权在吏部、在尚书台、在朝廷,你一刺史只有举荐之权,怎敢未获文书就如此行事。”
“你僭越了。”
王皮有些兴奋,这老小子,竟敢越级行事,可让我逮到把柄了。
本来韦钟想的是先将王耀带走,后补文书,毕竟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这么干。
尤其是王耀,前两天还用督乐安诸军事的身份,后补了允许威武将军征辟司马的文书。
可这事只能偷偷干。
如今好巧不巧,韦钟被王皮抓个正着。
本来王皮就是一个无礼闹三分的人,如今更是得理不饶人。
韦中心中知晓糟了,今日这王耀是万万没法带走了,被王皮这一搅合,文书肯定也没办法补,索性识相的放人,将王耀马车送到王皮那边。
“哈哈,二哥来的真及时。”
王耀出营就下了马车,给二哥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真是否极泰来。
如果不是王皮带兵及时赶到,王耀近些日子在梁邹的苦心经营,都将化作云烟。
随后王耀拜托王皮将梁邹吏卒也捞出来。
这些人可都是王耀的班底,少不得。
面对王皮索要。
韦钟没办法,只能将梁邹吏卒全部送出。
这趟可算是赔了姥姥家了。
本来想将王耀一击击垮,没想到自己反倒成了笑话。
身为刺史,连境内一个县长都处理不了,回京述职时怕是少不了一顿讥讽。
看韦钟黑着脸上了轺车。
王耀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不解决韦钟,他身为青州刺史,有的是办法给自己穿小鞋。
“这位是吕校尉。”
众人一阵寒暄,本来是准备原路返回,前往梁邹县城的。
但王耀提议往北前往李氏宅子。
那边刚好没多远,李氏家族囤积的粮食和布帛还在其宅内存着呢。
县衙里可没多少粮食了。
当晚,众人觥筹交错。
李良酒量不行,又是第一个被抬到屋内休息。
酒过三巡,月光如水倾撒在地上。
王耀又是一阵诗意大发。
“快快,都记下来。”
“记着呢,别催。”
魏晋时期还是分餐制,落坐的都是一群大头兵,打仗在行,写字可就不行了,这个担子就落到了王皮身上。
次日,王耀揉着脑袋起床。
果酒度数虽低,但后劲大。
“这是?”
王耀在床头摸到一本文集。
上写着:都官郎文集(二)。
得,昨日高兴,看来没少吟咏。
王耀只能替后代文人默哀,这次他真不是故意的。
看着文集上面的手抄字迹。
王耀心念一转,想到如今书籍的传播还是靠手抄,这效率太慢了,他决定拿出来雕版印刷术。
这技术没什么难度,最容易上手。
世家之所以能成为世家,那是因为读书写字的权力都集中在世家手中,他们把持着书籍资源。
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
王耀想建设好梁邹,靠一群文盲可不顶用。
在他计划中,各种后世技术要发扬光大,必须开民智。
不然像清朝一样,引进火车用马拉,岂不贻笑大方。
至于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术,好是好,现在太过鸡肋。
与活字印刷等复杂技术相比,雕版印刷的操作流程较为简单,易于掌握和推广,适合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使用。
雕版印刷不需要工匠有文化,只需按字迹雕琢就行。
而活字印刷术,则需要使用者本人有极高的文字储备量。
所以从宋至清,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占比极低。
说干就干,王耀去隔壁屋子,拉起李良就商讨起县衙内有几人识字,可否在梁邹内部进行一次筛选,将读书认字者全部聚拢起来,实施的难度如何,等等。
“这么着急?”
李良能感受到王耀的紧迫。
能不急吗?这种命运无法掌握的感觉,王耀再也不想体验第二次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接下来王耀准备重心放在三件事上:分田、扫盲、召部曲。
没办法,王耀虽然身兼威武将军衔,但按制,只有出征时才会给他分配士兵,不然就是个空名头。
士兵是没办法招揽了,但有部曲的漏洞可钻。
部曲身为私兵,没人来查。
只要养得起,数百到数千都可。
粮食和衣帛都是现成的,先招揽五百人训练。
不是王耀不想多招,而是梁邹就这么多人,部曲人数多了会影响耕种。
能让百姓天天吃饱,身子骨养起来了还怕没兵源?
不可能的。
至于梁邹四家豪强的粮食与衣帛账目也要做些手脚,不然这么大一笔数量,长安肯定要收走大半。
王耀想一会写一会。
李良也凑过来看看。
第一个三年计划!
“嘿,郎君你是真准备扎根梁邹了?”
李良可不认为自家郎君能在梁邹待多久,可能哪天苻坚消火了,就会把王耀重新召回长安。
“既然来了,总要做些事情。”
王耀不知可否。
早饭时,王耀询问二哥准备呆多久。
“我可要好好在青州各郡县转转,你就放心做事吧。”
王皮拍了拍王耀肩膀,以示鼓励。
饭后,王耀想着邀请众人去梁邹县城坐坐,谁知王皮直接拒绝了。
“我们这一千多口人,不怕吃垮你们啊?”
王皮和吕然上马,和王耀告别。
“走了,我接下来几日好好在青州转转,敲打一下这韦家老小子。”
“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得给二哥传信。”
兄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煽情,王皮一行向乐安方向赶去。
“泰宁,将大家都召集过来。”
得益于韦钟将梁邹县衙一锅端,不然各曹这么忙,想全部聚在一起可不容易。
诸吏卒吃完早饭,正等着王耀开腔,然后回县衙办公呢。
“明府召集我等所为何事?”
新任主记程坤看众人来的差不多了,知道大家都有些不解,因此挑开话题。
“诸位往上倒三代没什么富贵人家吧?”
王耀不直接回答,反询问诸吏卒的家底。
“当然,往日我等只能做些脏活、累活,梁邹县上上下下职位都被四豪强把持呢。”
提起旧事,众人还是不免唏嘘。
往事不堪回首。
“那你们被豪强欺压,在落魄时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明府,俺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能有口饭吃都不错了,那还敢想别的。”
“对啊,我家几口人可全指望我这微薄的俸禄过活。”
“我家也是。”
王耀的问题好像打开了话匣子,众吏卒交谈个没完。
“肃静。”
李良在旁边维持秩序。
“不要紧。”
王耀笑着摆摆手。
就要让大家诉诉苦嘛,不然接下来的工作还怎么开展。
看氛围烘托差不多了,王耀开始进入正题。
“各位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其实我也是,家父年少时曾卖箕畚为生。”
“众所周知,梁邹四家谋逆被诛,其田产数量数倍于百姓。”
“接下来,我只要你们做一件事,那就是--分田!”
面对这些吏卒,言语上不需要过多修饰,就能调动他们情绪。
分田,凭此二字足以。
“怎么个分法?”
有人提出问题。
“造册在籍,包产到户,男女同分,去后退田。”
王耀话刚落地,就有许多反对声音。
“什么,男女同分?这怎么能行。”
“对啊,给女人分这么多田,谁来织布?”
“别的都行,男女同分建议明府再考虑下。”
这时代对女性的恶意依旧不曾消减。
归根结底还是和百姓穷困有关。
当一家养活自己都费劲时,男婴视为年老的保障,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至于女婴,常溺死或卖与人家做童养媳。
若以女性分田,无人织布为理由,剥脱女性劳动的权力,太过可惜。
毕竟男性徭役更是劳累。
“泰宁,将如今梁邹田产与人口数量讲一下。”
王耀并未开口反驳,有时候,数据更直观。
“行,我来讲几句。”
李良站出来。
“梁邹如今田共二十七万亩,口八千五百四十人。”
“梁邹分田与占田不同,有年龄限制,十五岁方可受田,六十还田。”
“如此要去掉十五以下及六十以上者,共两千三百二十二人。”
“剩余六千余人,每人可分田四十亩,再以户为单位,每户分桑田二十亩。”
“此外分田之后还可继续开垦,开垦的新地可免十年田租。”
李良侃侃而谈,讲完后场下吏卒面面相觑。
合着县里一二号人物都商量好了,那还问我等干嘛。
“俺家也能分田吗?”
有吏卒小心询问。
“当然。”
王耀肯定道。
“只要是在乡里者均可分田,至于你我在县衙当差的就无分田的必要了,不要和百姓抢饭吃。”
“另外,从本月起,尔等俸禄在之前基础上加五成。”
听闻能加薪,在座吏卒无不喜笑颜开。
“此次分田,尔等务必要尽职尽责,如有亵渎傲慢者,清除县衙,其家不予分田。”
王耀最后还不忘敲打众人,丑话说在前面,免得有些吏卒懈怠。
“定当不负明府所托。”
众人凛然,收起心中的小九九,这位可是连豪强都敢剿灭的狠辣人物,还是不要触他霉头。
商讨结束,王耀将分田事务全部交给李良处理,他带着少数吏卒返回县衙。
没办法,总不能都留给李良,县衙总要有几个办事的。
至于门亭长,昨日王耀就安排他先行一步,返回县城了。
一来是让县城居民安定下来,二来是让妻子李蕊姝放宽心。
等王耀走后,李良也不墨迹,以陶、李、张、田四家为据点,将吏卒分为四部。
点四名老练干吏为首,陶李在北,李良负责,张田在南,主记程坤负责。
因为前期做过功,所以这次王耀只留给众人十天时间宣传、登记、划定新的村落。
十天后正式开始分田。
至此,王耀构思的第一个三年计划,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