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春日诗会

1120年的春天,宛如一位巧手的画师,用缤纷的色彩将汴京点染得如诗如画。街头巷尾,繁花似锦,嫩绿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舞,仿若为这座古老的都城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轻纱。暖煦的阳光轻柔地洒下,照亮了街边朱红的楼阁、青石板路,以及穿梭其中欢声笑语的百姓,处处透着盎然生机。就在这如沐春风的时节,汴京一年一度的盛大诗会,如期拉开了帷幕,仿若一场文化的盛宴,吸引着四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李清照与赵明诚携手步入诗会现场,宛如一对璧人,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李清照身着一袭月白色的罗裙,裙摆随风轻轻摇曳,仿若一朵盛开在春日里的梨花,素雅而高洁。腰间系着一条淡蓝色的丝带,丝带的末端垂着一枚温润的玉佩,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为她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气。她的秀发如瀑,仅用一支简约的玉簪挽起,几缕发丝垂落在白皙的脖颈旁,更衬得她面容姣好,眉如远黛,目若秋水,眼眸中透着灵动与聪慧,只是那一抹淡淡的忧郁,仿若一层薄纱,轻轻笼罩在她的眼底,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赵明诚则一袭青衫,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他步伐沉稳,与李清照并肩而行,眼神中满是对妻子的宠溺与欣赏,偶尔侧目看向李清照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笑意。

诗会现场,布置得典雅而庄重。一座宽敞的露天庭院,四周摆满了娇艳欲滴的鲜花,五彩斑斓的花瓣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仿若为这场诗会铺上了一层绚丽的花毯。庭院中央,搭起了一座高台,台上摆放着一张古朴的书桌,桌上文房四宝一应俱全,等待着才子佳人们挥毫泼墨。台下,早已围坐了众多文人雅士,他们身着各色衣衫,或交头接耳,讨论着即将开始的诗会,或手持诗卷,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前人的佳句,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诗会伊始,一位位文人墨客轮番登台,他们或是激昂高歌,或是浅吟低唱,诗词佳作如繁花绽放,引得台下阵阵喝彩。李清照静静地坐在台下,手中轻轻把玩着一方手帕,眼神专注地聆听着每一首诗词,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仿若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世界里,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终于,轮到李清照登场。她莲步轻移,身姿婀娜地走上高台,微风轻轻拂过,衣袂飘飘,仿若仙子下凡。站定在书桌前,她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众人,眼中闪过一丝自信与从容。随后,素手轻扬,拿起毛笔,蘸饱了墨汁,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书写起来。她的诗词,仿若灵动的音符,从笔尖流淌而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当最后一笔落下,台下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仿若众人都沉浸在诗词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之中。紧接着,如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叫好声此起彼伏。赵明诚站在台下,眼中满是自豪与骄傲,他用力地鼓掌,手掌都拍得微微泛红,仿佛要用这种方式向全世界宣告妻子的才情。

一位面容清瘦、神情儒雅的诗友激动地站起身来,几步走到李清照面前,拱手行礼,眼中满是崇敬:“易安居士,您这首词真是绝妙至极!宛如一幅清新脱俗的画卷,将那溪边日暮的美景与少女的纯真烂漫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斗胆,想向您请教这诗词创作的心得,不知可否?”

李清照微微欠身,还礼微笑,声音如黄莺出谷,清脆悦耳:“诗友过奖了,不过是随心而发,将心中所感、眼前所见落于纸上罢了。这诗词之道,贵在真情实意,以心观物,方能触动人心。”她的话语轻柔,却字字珠玑,仿若一道清泉,流淌进众人的心田,引得周围的诗友纷纷点头赞同。

诗会继续进行,气氛愈发热烈。然而,就在这一片祥和之中,却有一丝不和谐的杂音悄然响起。在台下的一个角落里,一位身着华服、面容却略显阴鸷的文人,正对着身旁的人小声诋毁李清照:“哼,她一个女子,写的诗词不过是卖弄风情,哪有什么深度?不过是仗着几分才情,博人眼球罢了。”他的声音虽小,却如同一把利刃,在这充满诗意的空气中划过。

赵明诚听力极佳,这话一字不漏地钻进了他的耳朵里。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怒火中烧,几步跨到那人面前,怒目而视:“你说什么?有胆再说一遍!”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仿若一只被激怒的雄狮,吓得那人脸色惨白,身体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

“我……我不过是实话实说,她一个女子,抛头露面已是不妥,还写这些诗词……”那人强装镇定,声音却忍不住颤抖。

“住口!”赵明诚怒吼道,“你可知道,她的诗词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岂是你这等狭隘之人能够理解的?你分明是嫉妒她的才华!”赵明诚气得胸膛剧烈起伏,双手紧握成拳,仿佛下一秒就要挥拳相向。

一时间,诗会现场陷入了混乱。众人纷纷围拢过来,有的面露惊讶,有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李清照站在台上,目睹着这一切,心中既感动又无奈。感动的是赵明诚对自己如此维护,不惜在众人面前动怒;无奈的是这世间总有一些人,无法理解她对诗词的热爱,用狭隘的眼光去评判她的作品。

她深吸一口气,莲步轻移,缓缓走下高台,穿过人群,来到赵明诚身边。轻轻拉住赵明诚的衣袖,示意他莫要动怒。随后,她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众人,朱唇轻启,吟诵道: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她的声音婉转悠扬,仿若穿越时空的天籁,在庭院上空回荡。每一个字,都仿若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众人的心间。这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借桂花之高洁,表达了自己对诗词创作的态度。她无需用华丽的辞藻、艳丽的色彩来装点自己的作品,只需用一颗真诚的心,书写世间的美好与哀愁,她的诗词,自是花中第一流。同时,她也以这首词,展现出不惧诋毁的口气,仿若一位高傲的女王,在流言蜚语面前,昂首挺胸,坚守着自己的创作之路。

赵明诚静静地站在一旁,望着李清照,眼中的怒火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爱意与敬佩。他深知,李清照的才情与勇气,远非寻常女子可比。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她就像一朵独自绽放的忧郁之花,用诗词倾诉着内心的情感,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待李清照吟诵完毕,现场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后,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一次,掌声中不仅有对李清照诗词才华的赞赏,更有对她坚韧品格的钦佩。那位诋毁她的文人,此刻满脸羞愧,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诗会在这热烈的氛围中继续进行,李清照与赵明诚手牵着手,重新坐回原位。赵明诚轻轻握住李清照的手,低声说道:“清照,莫要将那些闲言碎语放在心上,你的诗词,是这世间最珍贵的宝藏。”李清照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泪光,轻声回应道:“有你在,我便不惧。”她的心中,满是对赵明诚的慷慨支持的感激与爱意。在这春日的诗会里,他们的爱情,如同那绽放的春花,愈发娇艳动人,而李清照的诗词之路,也在赵明诚的陪伴下,越走越坚定,向着那未知的远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正当众人沉浸在诗会的热烈氛围中时,一位自恃才高的年轻文人突然站了起来,他身着一袭华丽的锦袍,头戴玉冠,眼神中透着几分傲慢。此人乃是汴京有名的富家子弟,平日里凭借家中财富,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也养成了目中无人的性子。他清了下嗓子,高声说道:“今日诗会,群贤毕至,易安居士方才的佳作确实令人赞叹。不过,我听闻居士诗词多为婉约清新之作,不知可敢与我比试一番,以豪放之词一决高下?”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李清照,有的面露担忧,有的则带着几分期待。李清照微微皱眉,她本无意与人争强斗胜,但此刻若不应战,恐又会被人诟病。赵明诚见状,轻轻拍了拍她的手,低声道:“清照,莫要勉强,你的诗词自成风格,无需理会他人挑衅。”李清照微微摇头,轻声回应:“无妨,既然他有此雅兴,我便应下。”

说罢,她站起身来,莲步轻移至高台。那富家子弟早已迫不及待,抢先一步站在书桌前,挥毫泼墨,不消片刻,便写下一首词。词中尽是些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之语,虽词句华丽,却略显空洞,多为堆砌辞藻。众人看罢,礼貌性地鼓掌几声。

轮到李清照,她微微闭目,沉思片刻,随即提笔。墨汁在宣纸晕染开来,她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二十字,却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字里行间,既有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又饱含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台下众人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那富家子弟见状,脸色一阵白一阵红,尴尬地站在一旁,恨不得立刻遁走。赵明诚望着李清照,眼中满是惊喜与骄傲,他深知,李清照的诗词境界远非他人可比,她能在婉约与豪放间自由切换,用诗词抒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诗会结束后,众人意犹未尽地散去。李清照与赵明诚手牵着手,漫步在汴京的街头。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街边的店铺飘出阵阵食物的香气,孩童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一派祥和景象。

走着走着,一位身着灰袍、面容清瘦的老者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老者目光深邃,透着几分神秘,他向李清照拱手行礼,说道:“易安居士,今日诗会,您的诗词让老朽大开眼界。老朽一生痴迷诗词,也略有收藏,今有一物,想赠予居士,望能助您在诗词之路上更进一步。”说罢,老者从怀中掏出一本古朴的书籍,递向李清照。

李清照微微一惊,连忙推辞:“长者厚爱,小女子感激不尽。只是这无故受礼,实难心安。”老者微笑着摇头:“居士莫要推辞,此书与您有缘。它乃是老朽偶然所得,书中记载了一些失传已久的诗词格律与创作技法,或许对您有所裨益。”

赵明诚见老者言辞恳切,便劝李清照收下:“清照,长者既然如此诚心,你便收下吧。”李清照犹豫片刻,最终双手接过书籍,恭敬地道谢:“多谢长者,小女子定当珍惜。”老者点点头,又叮嘱了几句,便转身离去。

回到家中,李清照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籍。书中的文字晦涩难懂,但她却如获至宝,潜心研读起来。赵明诚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模样,心中满是爱意,他轻轻为她披上一件披风,柔声道:“莫要累着了,这书慢慢看。”李清照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明诚,你看这书中所言,许多都是我从未听闻的,若能融会贯通,我的诗词必能更上一层楼。”此后数日,李清照足不出户,整日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不断揣摩、尝试,她的诗词也渐渐有了新的韵味。

一个静谧的深夜,月光如水,透过窗棂洒在李清照的书桌上。李清照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白日里诗会的种种情景在她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诗词佳作、众人的赞赏与诋毁,以及与赵明诚相处的点点滴滴,交织在一起,让她心潮澎湃。

突然,她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一句绝妙的诗词脱口而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兴奋地坐起身来,生怕这灵感转瞬即逝,匆忙披衣下床,来到书桌前。拿起毛笔,蘸墨欲写,却又停住,她微微皱眉,思索着如何将这一句拓展成完整的词。

赵明诚被她的动乱惊醒,起身来到她身边,睡眼惺忪地问道:“清照,怎么了?”李清照顾不上回答,只是喃喃自语:“我刚想到一句好词,可总觉得还缺些什么。”赵明诚一听,顿时清醒过来,他知道李清照一旦灵感来袭,便会全身心投入。他轻轻为她磨墨,柔声道:“莫急,慢慢想,我陪着你。”

在赵明诚的陪伴下,李清照静下心来,反复斟酌。终于,在破晓时分,她完成了一首完整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完后,她放下毛笔,长舒一口气,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赵明诚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惊叹与赞赏:“清照,此词必成经典。你将相思之苦刻画得如此细腻入微,让人感同身受。”李清照转头看着赵明诚,眼中满是柔情:“若无你在旁陪伴,我恐难成此作。”两人相视而笑,在这黎明的曙光中,他们的爱情与诗词,如同这初升的朝阳,愈发熠熠生辉。

此后的日子里,李清照时常回想起这场诗会。每当她遭受外界的质疑与诋毁时,赵明诚为她挺身而出的身影,以及自己吟诵《鹧鸪天》时的那份坚定,便会浮现在眼前,给予她力量。她更加潜心于诗词创作,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都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诗词。在她的笔下,有春日的繁花、夏日的蝉鸣、秋日的落叶、冬日的飞雪;有与赵明诚相处的甜蜜时光,也有对家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她的诗词,仿若一部生动的生活史诗,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承载着她内心深处的忧郁与希望。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不会因她的才情与爱情而停止转动。随着金兵的南下,北宋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李清照的生活,也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起初,只是街头巷尾传来的隐隐约约的不安传言,像阴霾一般悄然笼罩。商人们的脸上多了几分慌张,行色匆匆间,货物的交易也不再如往昔那般热络。集市上,偶尔能听到几句关于边疆战事吃紧的低语,引得众人一阵唏嘘。

李清照与赵明诚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异样的气息。赵明诚时常紧锁眉头,翻阅着各种古籍书卷,试图从历史中找寻应对之策,或是探寻局势的走向。他每每读到有关战乱的记载,便会忧心忡忡地与李清照分享,眼神中满是对家国的牵挂:“清照,如今局势愈发不妙,这太平日子怕是要到头了。我等虽文人雅士,手无缚鸡之力,但也不能坐视不管。”李清照轻轻点头,眼中同样透着忧虑:“明诚,我明白。只愿这战火莫要太快烧到汴京,让百姓能多些安宁时日。”

但事与愿违,金兵的铁骑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地逼近。城墙上,士兵们匆忙地加固防御工事,搬运石块、木料的身影在日光下交错。街道上,时不时有官府的传令兵飞驰而过,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呼喊着征兵、征粮的号令。百姓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赵明诚望着家中满室的藏书、古董,心中满是无奈与不舍。这些都是他多年来的心血,是他与李清照共同的精神寄托。但如今,为了支持抗金大业,他毅然决定将部分珍贵的收藏捐献出去。李清照站在一旁,看着赵明诚忙碌地整理着物件,心中满是感动:“明诚,我知道这些于你而言如同珍宝,但此刻,舍小家为大家,也是无奈之举。我支持你。”赵明诚转头,眼中含泪,握住李清照的手:“清照,有你这句话,我便安心了。只盼这些能为前线的将士们增添几分力量。”

当捐献的那日来临,看着一箱箱承载着他们回忆与热爱的物件被运走,李清照的心中一阵酸涩。她强忍着泪水,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些能换来大宋的安宁。然而,局势并未如期望中好转。金兵的攻势愈发猛烈,汴京的防线摇摇欲坠。

城中开始出现难民潮,衣衫褴褛的人们拖家带口,满脸疲惫与绝望,在街巷中蹒跚前行。孩子的啼哭声、老人的咳嗽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揪心不已。李清照目睹着这一切,心痛不已,她拿起笔,写下一首首饱含悲愤的诗词,谴责着战争的残酷,抒发着对百姓的同情。

赵明诚为了保护李清照,带着她四处寻觅安全之所。他们穿梭在混乱的街巷,避开拥挤的人群,寻找着哪怕一丝安宁的角落。曾经繁华热闹的汴京,如今已满目疮痍,熟悉的店铺关门大吉,楼阁在战火中摇摇欲坠,雕梁画栋被熏得漆黑,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往昔热闹的集市如今一片死寂,空留满地杂物,在风中瑟瑟发抖。

一日,他们暂居于一处废弃的庭院,周围静谧得可怕,唯有风声呼啸。李清照坐在屋内,对着窗外破败的景象发呆,手中紧握着笔,却久久未落。赵明诚轻步走来,在她身旁坐下,握住她微微颤抖的手:“清照,别怕,有我在。”李清照转过头,眼中满是迷茫与哀伤:“明诚,这汴京已非我们熟悉的模样,往后该如何是好?”赵明诚轻轻叹了口气,眼神坚定:“我们先寻个安稳地方落脚,只要你我在一起,定能度过难关。”

然而,祸不单行。在一次混乱的迁徙途中,赵明诚不幸染病。本就疲惫不堪的身躯,此刻更是雪上加霜。李清照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可战火纷飞之下,良医难觅。她守在赵明诚床边,日夜照料,看着他日渐憔悴的面容,泪水止不住地流:“明诚,你一定要好起来,你若不在,我该如何……”赵明诚气息微弱,却仍强挤出一丝笑容:“清照,莫哭……我不会丢下你……”

可命运并未眷顾这对苦命鸳鸯。赵明诚的病情愈发严重,最终,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他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李清照。那一刻,李清照只觉天塌地陷,世界瞬间失去了颜色。她抱着赵明诚的遗体,悲痛欲绝,哭声划破长空,却再也唤不回心爱之人。

此后,李清照如行尸走肉般,孤身一人在这乱世中漂泊。她带着满心的伤痛与对往昔的回忆,辗转多地。每到一处,那曾经与赵明诚携手漫步的画面便如鬼魅般浮现,刺痛她的心。但即便如此,她手中的笔从未停下。

在逃亡至江南水乡时,望着那潺潺流水、悠悠小船,往昔与赵明诚共赏美景、吟诗弄词的时光涌上心头。她含泪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短短十字,饱含着无尽的沧桑与哀愁,令闻者心碎。她的诗词,在这乱世之中,愈发深沉厚重,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思的抒发,更融入了对家国破碎的悲叹,对百姓流离的共情。

岁月悠悠,李清照在苦难中坚守着诗词的阵地。她的居所简陋,常常食不果腹,但只要有一方纸墨,她便能沉浸其中。有时,遇到同样流离失所的文人,他们围坐一起,互诉衷肠,李清照轻声吟诵自己的新作,众人皆被那字里行间的力量所打动,不禁潸然泪下。

尽管生活给予她重重磨难,可李清照从未向命运低头。她以笔为剑,用诗词记录下这段黑暗的历史,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动荡年代的一角。她的名字,随着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大宋文坛乃至华夏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被人铭记、传颂。而她与赵明诚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如诗中所绘的美好景致一般,虽历经沧桑,却依旧在岁月的沉淀下,散发着动人心弦的光芒,为后世之人所向往、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