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远航第一站占城

选在深秋出海,不是朱高煦拍脑袋决定的。他上辈子当过船长,当然懂海上的门道。他记得清楚,这片海域一到夏末秋初,台风一个接一个。七八月份那风浪,能把铁打的船都给你拆了,更别说这支关系到大明脸面和未来的庞大船队。为了稳妥,避开要命的风暴,晚秋出发最合适。

船队起航后,顺着海岸线往南走。因为是近海航行,头一段路相当顺利。

白天,天是天,海是海,一片开阔,偶尔有海鸟落在桅杆上叫几声,给单调的海上日子添了点动静。晚上,天上星星不少,月光洒下来,照得海面亮闪闪的。除了偶尔要小心避开些礁石浅滩,船队走得稳当得很。

大半个月后,船队到了占城港口外头。郑和站在大船船头,眯着眼已经能看到远处港口的影子了。

他派了一队人坐小船先过去,跟占城那边打声招呼,顺便告诉他们,这次来的人里头有大明的皇子,一位王爷。占城是海港,来往船只多,郑和也让他们找个熟悉本地水路的向导,好引着大船队进港停靠。

几条小船立刻从大船队里划出去,朝着港口去了。

…………

小船破开水面,朝着占城港口划去,水花轻轻拍着船边。阳光照在水上,有些晃眼。远远看去,港口的模样越来越清楚,能看到旗子、密密麻麻的船,码头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搬东西的号子声混在一起,一派忙碌景象。

船靠了岸,使者们跳上码头,没心思看周围热闹,直接往管港口的衙门走。他们的事儿很明白,就是通报大明船队到了,再商量进港的事。

码头上的占城官员们见惯了各国的船,本来没太在意。可等听清来的是大明使者,队伍里还有皇子,一个个脸色都变了。

大明,天朝上国,这名头分量太重。这消息一下子让港口炸开了锅。他们赶紧往上报信,一层层传上去,整个港口立马手忙脚乱起来。

占城王宫里,国王刚和大臣们议完事,侍从就慌慌张张跑进来,声音都带着颤:“大王,大明宝船舰队到了港外,船上……船上还有一位皇子!”

国王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脸上是藏不住的激动。这事儿的分量他哪能不明白?大明皇子亲自来,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荣耀,也是跟天朝拉近关系的好机会。他立刻大声吩咐:“快,传令下去,所有大臣都来,准备最好的礼节,跟我一起去迎接!”

整个王宫都动了起来,大臣们急匆匆赶来,国王自己也赶紧换衣服,仔仔细细整理仪表,生怕有一点不妥当。港口那边也接到了命令,派出了经验最老到的舵手,去引大明宝船进港,一点差错都不能出。

没多久,一支气派的迎接队伍就从王宫出发了,仪仗齐全,卫兵盔甲锃亮,连大象都装饰得漂漂亮亮。街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都在小声议论这难得一见的场面,猜着天朝贵客是来干什么的。

港口外,郑和站在旗舰船头,远远看着码头上的阵仗和人堆,微微点了点头。看来占城对迎接天朝使者很上心。朱高煦站在他身后,眼神越过那些仪仗队,仔细看着港口的布局,停泊的船只大小,还有码头上堆放的货物。

在占城舵手的万分小心引领下,庞大的宝船舰队慢慢驶进了港口。那巨大的船身投下大片阴影,港里的小船跟它们一比,显得格外渺小。码头上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都屏住呼吸,被这从未见过的庞大舰队给镇住了。

宝船稳稳靠岸,舷梯放了下来。郑和穿着官服,带着随从先走下去。占城国王已经在下面等着了,赶紧迎上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跟郑和问好。

两人客套了几句,国王就热情地邀请郑和还有朱高煦去王宫吃饭。

朱高煦只是点了点头,算是露了个面,就退到了一边。这种官方场合,他乐得让郑和去应付。他的心思更多放在观察占城的风土人情上,默默记下那些以后可能用得上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船队在占城港口补充给养。淡水、新鲜瓜果和肉食一箱箱往船上搬。水手们也得了机会下船走动走动,用带去的瓷器、丝绸或者小玩意儿跟当地人换点新鲜东西。话虽然说不通,比划起来也挺有意思,给枯燥的海上生活添了不少乐子。

跟占城国王客气地谈过话之后,舰队又出发了。之后,他们按顺序去了马六甲苏丹国、锡兰岛的佛教王国、古里这些地方,最后到了非洲东海岸的摩加迪沙。

一路上,郑和都严格按着朱棣的吩咐办事,宣扬大明国威,赏赐东西,接受朝贡,也做官方贸易,还让人绘制海图,一切都规规矩矩。

等船队到了摩加迪沙,郑和站在船头,看着茫茫的印度洋,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回航的事了。他觉得这一趟的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到了这里,算是到了极西边,再往前走,怕是难了。

可就在他拿定主意的时候,朱高煦找来了。

“郑大人,咱们不能就到这儿。”朱高煦一开口就直奔主题。

郑和愣了一下,看着他问:“王爷,咱们是奉皇上的命令出来宣扬国威,现在到了这极西之地,各国也都表示臣服,是不是该……”

“皇上是让咱们宣威四海,可这四海到底有多大,皇上自己也未必清楚。”朱高煦打断了他的话,抬手指着西南方向,“我看了星象,也研究了海流,这地方往南,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我的封地,要在更远的地方,在南边的最南边!希望郑大人能跟我一起去看看,也好回去跟皇上交差。”

郑和眉头皱了起来,想了一会儿才说:“王爷,再往南去,海图上没记载,风浪也难说,风险太大了。再说,咱们带的物资……”

“风险大,机会也大。”朱高煦语气很坚定,“我带来的船,不怕更大的风浪,物资沿途也能补充。郑大人,您就不想知道,这片海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吗?咱们好不容易走到这儿,为什么不再往前走一步,给大明开辟一条全新的航路呢?”

郑和没有马上回答,他的目光落在朱高煦脸上。这位年轻的王爷,眼睛里有种藏不住的渴望,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征服的念头。这种眼神让他觉得有点陌生,也让他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自己现在这个决定,可能会改变整个航程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