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亲的点滴回忆

几年前,舒跃育博士来函索要我父亲的有关资料,说来惭愧,作为女儿我对父亲生前情况的了解,实在是少得可怜。不怕大家笑话,连他老人家的履历,我还是从舒博士给我的材料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舒博士提议让我为此书写序,这实在是太为难我了。在此,我只能凭记忆,写一些有关父亲的零星的生活小事。

我是兄妹四人中最小的一个,1937年8月出生后,还未满月,便随父母离开老家杭州逃难南下。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经常单身在外工作,所以,有关他的一些情况,我都是后来从母亲和兄姐们的口中得知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之处,就是爱读书。我家有一个书房,里面两个大书橱里放满了精装的中英文书籍,只要是在家的日子,他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直到深夜。他对子女的学习也非常重视,据说在抗战逃难的过程中,每到一地,他首先要办的事,就是联系当地最好的学校,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还专为孩子储存了“教育基金”,所以,虽然在战乱的年代,兄姐们的学习丝毫未被耽误。如果他在家里,每天晚饭后的时间,必定会坐在一旁,陪着我们做作业;即使去外地工作,他也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经常会在给母亲的信中,问起我们的学习情况,除了要把测验和考试的成绩告诉他外,还要我们把作文(包括中英文的)寄去给他看,经他修改后再寄回来。他还很注意培养我们的课外阅读习惯,在我家的书房里,还有两个小一号的书橱,一个是“小学生文库”专柜,另一个橱里则是“希腊神话”“格林童话”等各种青少年读物(世界名著缩写本)。那些书,大多是在我大哥小时候购置的,每本书上都写明了对阅读时间的要求,我记得有的书里标明,要求两周读完。不过,到了我看的时候,只用两天就看完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书籍对于润泽我们幼小的心灵、开拓我们的想象力以及陶冶我们的情操来说,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父亲还支持我们参加课外活动。我记得,父亲曾不止一次地给我大哥撰写演讲稿,让他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并亲自指导练习;父亲还给我写过一篇电台广播的演讲稿。此外,他也非常重视家庭生活。在节假日,只要有可能,他都会跟我们一起过。记得我小时候,在一所教会学校上学,每逢儿童节,兄姐们的学校都放假一天,唯独我就读的学校不放假(只在圣诞节放假一天),这时父亲就会给我写一张事假单,让我交给老师,然后就带着我们去公园野餐、玩耍。还有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每年的小年夜,家里必定祭祖,而我在学校受的教育是,只能膜拜一个神,所以,我就不肯对祖先叩头。当时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拿出四块巧克力放在桌上,说谁叩头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我自幼最爱吃的就是巧克力,眼看着兄姐们叩头后,都拿着巧克力走了,我就再也忍不住——跪下叩头了。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对他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运用。他对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掌握得十分准确,但并没有用训斥或强迫的手段,轻轻松松地就把问题解决了。

以上琐琐碎碎地写了一些零散片段的回忆,算是对父亲在家庭生活层面的一点补充。

最后,我要由衷地感谢舒跃育博士,他为了完成此书,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不懈的努力,这是对我父亲在天之灵最好的慰藉,同时也让我们子女对父亲作为我国心理卫生知识最早的传播者,以及他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有关著作,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章希平

2018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