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
- 马千
- 1808字
- 2025-04-08 18:02:52
孙中山灵榇奉移
自古以来“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的说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丧”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葬”则是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在古代中国,丧葬制度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世象百态中的“红白婚丧”也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之一。第325期《北洋画报》2版专页聚焦“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丧葬仪式。
《北洋画报》对于孙中山的敬慕,一如那个时代的世人对他的仰止,创刊之初便以“全民景仰之前大总统”冠称。有关孙中山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涵盖了其逝世后的连续报道、逸闻旧事以及书法题词等内容。
1924年10月,孙中山受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11月到达天津,肝病发作。于津养病一月后入京,经协和医院确诊为肝癌,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在北京去世。按照其生前遗愿,南京紫金山将作为最终墓葬地,但由于时局等因素,孙中山的灵柩一直停厝于北京碧云寺。
1929年3月20日,第291期《北洋画报》将孙中山标准像作为封面,开设《孙中山先生逝世四周年纪念专页》,以照片和文字缅怀孙中山。其中刊载了“中山逝世后中山公园内中山灵堂设置”“中山逝世后苏俄特赠之水晶棺”“中山灵柩由中山公园移碧云寺所用汽车”“中山灵移碧云寺时寺旁石塔前之挽联”以及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孔祥熙、宋子文、孙科等人在移灵碧云寺前在中山公园灵堂哀送的照片等。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已完成北伐,并准备将孙中山灵柩移回南京安葬。最终,确定1929年5月26日至6月1日“迎榇奉安”。在“迎榇奉安”之前,迎榇宣传列车沿津浦线,由浦口出发北上,在每一座停靠车站,进行相应的迎榇宣传。《北洋画报》于1929年5月18日第320期开始开设专版刊登迎榇宣传的图文,之后的第321、322、323期持续进行图文报道,关注每一站的迎榇宣传活动。

《北洋画报》 第三百二十五期 2版 1929年5月30日
值得一提的是,第324期《北洋画报》曾刊登一张题为“改为中山公园后之天津旧河北公园之外观”的照片。照片中提到的“中山公园”即1907年建成的天津标志性的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劝业会场”。1912年更名为“天津公园”,后改称“河北公园”。《北洋画报》的资料佐证,在“迎榇奉安”期间“中山公园”得名,可作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更名时间的参考。
1929年5月上旬,宋庆龄、孙科等人到达碧云寺,在协和医院的配合下,检查遗体,换殓服,入铜棺(美国定制)。5月26日开始奉移,从这天起至6月1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下半旗、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政府人员必须缠黑纱。第326期《北洋画报》2版开辟专页刊发的《中山灵柩奉移大典盛况》,就以整版文字、照片详尽地记述了各界参与的由碧云寺至“北平东车站”的“灵柩奉移大典”的盛况。
1929年5月26日下午4点半,专列火车从北平启动南下,灵榇奉移开始。当晚8点专列抵达天津,稍作休息,即由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护送至德州。1929年5月30日第325期《北洋画报》的这张专版,报道的就是孙中山灵柩26日由北平运往南京路经天津的情况,版面标题为《中山灵榇奉移过津》;版面顶端的两幅照片,分别是“天津总车站天桥之素坊(上缀‘总理精神不死’)”和“天津河北总车站前迎榇大素坊(‘天下为公’一面)”;下面的图片有“天津总站月台上之祭坛”和“天津总站月台各界祭台”,显示天津方面的准备情况;另两幅则是当天晚上的实况记录:“中山灵车抵站时之景况”和“天津总站月台公祭之主席台(崔市长傅司令曾局长等均在内)”。
深夜从天津出发的专列于27日上午8点40分到达津浦铁路济南站。28日凌晨3点,专列到达蚌埠,蒋介石与宋美龄恭迎并随后护送。4点30分,火车启行,上午10点到达浦口,灵柩从列车移下,转至“威胜号”军舰奉移。中午12点抵达中山码头,由汽车奉移,下午3点灵车抵达灵堂。即刻起,由国民党元老轮流守灵,每3人一班,4小时一换,直到6月1号为止,同时举行公祭;31日天黑前举行封棺典礼。6月1日奉安日,据称,沿途参与者有数十万之众。上午10点灵榇到达灵堂,举行奉安典礼,灵榇奉安于墓室。12点众人最后在墓门瞻仰,封墓门,奉安大典结束。至此,历时7天的“迎榇奉安”顺利告终。当年曾有《总理奉安实录》一书记录出版。
1929年6月11日第330期《北洋画报》以多幅照片将当日中山灵柩于南京紫金山奉葬仪式完整地呈现出来,也圆满地结束了该报对“迎榇奉安”这一国之大事的报道。这一事件,是当时全国各大媒体全力跟踪的焦点,《北洋画报》的报道几乎涵盖奉移全程且精心策划,内容都是独家图文,亦可见其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