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初春时节,我有幸受到了冀志磊、周锐的邀请,为他们与刘彪教授的新作《金融碳中和行动:“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一书作序。读罢本书,作为一位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我既看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亦深感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由“冷”至“热”,显示出勃勃生机。

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绿色低碳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他们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碳市场建设、ESG信息披露等提出不少建议和提案。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绿色经济复苏、“双碳”目标向纵深推进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坚持以绿色金融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国乃至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2022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为8746.58亿元,发行数量为521只,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绿色乡村振兴债券、绿色熊猫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创新产品的稳定发行也为绿色债券市场持续注入新活力,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发展以及对个人碳账户探索成为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亦积极搭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平台,并在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等平台上针对绿色金融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与此同时,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关注能源结构绿色化、高碳行业低碳化转型。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近年来也备受关注,并已有相关实践,为高碳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支持。此外,在ESG、碳市场及碳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也已有相关实践,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

《金融碳中和行动:“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一书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详尽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标准体系、产品创新、地方实践及国际合作,针对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书中还对转型金融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对完善转型金融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企业转型金融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索。同时,围绕碳金融与碳交易、ESG理论与投资实践、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探讨。

全书通过理论框架构建、顶层设计梳理、问题阻碍辨析、典型案例分析、国际经验介绍,深入而全面地对我国绿色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展开了讨论,兼顾理论与实践,无论是对关心绿色发展的大众读者来说,还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企业负责人来说,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而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因此,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金融机构需持续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权益等多种形式,撬动民间绿色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相关项目投资,缓解环境问题对于财政的压力,推动国内绿色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中国以及全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将有效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相关投资中,并有效支持碳中和及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要求世界各国调整政策和发展方向,建立积极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大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的大力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既懂产业又懂金融的跨领域人才,需要他们基于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展开前沿探索研究,为绿色金融的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本书正是基于作者在金融领域的学术及实践积淀,经深度思考后撰写而成的,想必能够给绿色金融领域涉及的各利益相关方带来一些启发。

我也期待本书的作者能从自身的工作及研究领域出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持续深化,积极创新,为丰富绿色金融内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独到见解,贡献力量。

王瑶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3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