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转!”
“向右转!”
“稍息!”
“立正!”
“举枪!”
“一连蹲下!”
“二连原地不动!”
“三连枪搭在前排肩膀!”
“开火!”
……
郑承熵津津有味的看着舟山先锋营营长黄锐操练士兵。
三个步兵连390余人在黄锐和三名连长的指挥下,吹哨快速完成集结,然后以六列纵队行军,行进约一里后,又在黄锐的号令下,快速从六列纵队变为三列横队。
不看士兵肩上扛着的枪支的话,很像后世学生军训。
实际上,队列训练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的排队枪毙,或者叫线列步兵阵。
在燧发滑膛枪未大规模普及的16、17世纪,欧洲人依次经历了西班牙方阵、莫里斯横队、古斯塔夫方阵等军事革新。
兵种组成一步步的从长矛兵多、火绳枪兵少,发展成为长矛、火绳枪兵各半,最后到火绳枪兵成为主流,长矛兵沦为辅助。
热兵器比例上升的同时,欧洲人吸取古罗马方阵发展出来的步兵方阵也变得越来越薄。
从西班牙方阵的40列、20列纵深,到莫里斯横队的10列纵深,再到古斯塔夫方阵的6列纵深,总体的发展趋势是缩短纵深、拉长横排,增加火力密度。
但步兵方阵浅纵深改革对火枪射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轻型火绳枪取代了需要一根叉架的重型火绳枪,同时还推动了火药定装技术的诞生。
当时的火绳枪设计,需要士兵在手上绑一根阴燃的火绳,这使得士兵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间距,以防止被不小心崩飞的火绳引燃旁边士兵身上携带的火药壶。
直到16世纪中叶就诞生的燧发枪在17世纪中叶终于解决了哑火率高、枪机结构复杂、易损坏等一系列可靠性问题后,渐渐开始在欧洲军队中大规模列装。
燧发枪高于火绳枪的射速,使得火枪兵方阵得以继续演化,最后变成了3列纵深。
燧石点火,不需要夹一根火绳的枪械设计使得步兵方阵可以排得更加紧密,火力密度再上一层楼。
但方阵的纵深太浅也容易被敌军的骑兵乃至步兵冲散,在乱战的时候,火枪兵往往也缺乏肉搏能力。
直到17世纪末,卡座式刺刀的诞生为燧发枪兵解决了一系列麻烦,冷兵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插着刺刀的燧发枪成为欧洲人接触火器四百年来的终极武器!
欧洲人大概是在13世纪蒙古西征后才渐渐通过阿拉伯人接触火药和火器的。
论接触火药的时间,比唐朝中后期就发明火药的中国晚三四百年。
论火器应用,也比宋朝就开始使用突火枪、霹雳炮、震天雷的中国晚一二百年。
但百国林立的欧洲养蛊一样的战乱,大大加快了欧洲火器设计与制造以及相应战术的演变与使用。
到了18世纪初,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欧洲的火枪兵第一次发起了刺刀冲锋。
至此,欧洲主要大国基本普及了燧发枪加刺刀,迈入了纯火器时代。
在另一个时空,中国要等到李鸿章编练淮军才诞生第一支纯火器部队,落后欧洲整整一百六十年。
而且淮军使用的是火帽击发枪,基本上跳过了燧发枪。
热爱军事、熟读中外历史的郑承熵,对宁军手中的燧发枪就很感兴趣。
在他眼里,这不是一把普通武器,而是曾经的天朝上国丢掉的霸权与尊严。
欧洲人以燧发枪加刺刀的组合以及一套线列步兵战法殖民全球,把火药、火器鼻祖中国打倒在了地上,这是何等的憋屈,何等的愧对祖宗。
虽然燧发枪只是中国沉沦落后的一个最具象化的东西,远不是落后的核心与本质,但他对燧发枪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执念。
在看完舟山先锋营演武后,他立马招手将黄锐唤了过来。
“黄果毅,我看先锋营三个连的士兵身高颇为有意思啊!”
果毅郎将黄锐脸上立马堆满笑意的说道:“殿下慧眼如炬,一眼就瞧出了其中的奥妙,属下佩服!”
“哈哈!本王猜一连士兵身高是全营最高的,二连士兵全营最矮,三连士兵身高居中。”
“殿下英明,如此安排即可让最高的一连士兵蹲下,不遮挡二连士兵的射界,三连士兵又比二连士兵高,可以把枪搭在前面士兵肩头开火,不会闹出打伤前排士兵的笑话。
同时,冲锋的时候,最高的一连士兵在前,更有威慑性。”
郑承熵点点头,随即又问道:“前排下蹲的士兵在战场上不好起身吧?
战场硝烟弥漫,喧闹嘈杂,且不说前排士兵是否能够正常听到号令,就算听到号令了,及时起身也有可能被后排士兵所伤。”
黄锐想了想,说道:“殿下,我们海军步兵团主要训练科目是接舷和登陆,列队陆战还真没经历几场。
不过你说的那种窘况,属下倒是听陆军兄弟说起过。
因此陆军一直有呼声,将三列横队改成两列。”
“哦,那改了吗?”
郑承熵有些感到意外,仔细想想又觉得正常,宁军玩线列步兵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察觉出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正常不过了。
“听说陆军部的官员不批准,觉得三列横队历经战事考验,早已千锤百炼,不需要任何改进。”
对于这个结果,郑承熵不感到意外,任何革新和进步往往都伴随着传统势力的反对与诋毁。
他现在没掌权,因此还无法快速给军队带去改变。
讨要了一支海军步兵使用的顺昌二十年式燧发枪,郑承熵拿在手里仔细观赏、品鉴起来。
黄锐在一旁介绍道:“殿下,这是海军步兵的第三代制式长款步枪,口径5分5厘(17.6毫米),枪管长35寸5分(113.6厘米),加上枪托全枪总长46寸8分(149.76厘米),加上推弹杆总重9斤2两。”
郑承熵微微点头,看着手中打磨得锃亮的枪管和黑褐色胡桃木枪身,注意到枪管和枪身之间还有三条同样打磨得光滑可鉴的枪箍,这不禁让他想起了一款名枪,脱口而出道:
“怎么跟法国人的查尔维尔那么像啊?”
黄锐干咳了两声,解释道:“法国人的枪箍设计确实不错,比英国人的褐贝斯(棕贝丝、布朗贝斯)可靠性更高,外观也更精美,还利于士兵上枪带背负。
可以说除了造价贵点以外,没其他的毛病。”
郑承熵懂了,这是大宁跟浪漫的法兰西人接触久了,也沾染上了其喜浮华的坏毛病。
英国人一款褐贝斯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用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用了将近120年,打下了三千万平方公里疆土,怎么没嫌枪用得不顺手呢?
这就是大宁吞并了整个东天竺群岛,财政收入剧增,渐渐地忘记了早些年的艰苦朴素。
郑承熵从枪身下方抽出了固定在此的推弹杆,发现不是木制的,而是铁制的,且在铁杆两头都设计了一个纽扣形端口。
看似不起眼的改动,实则充满了实战考量。
木制推弹杆容易折断,铁制推弹杆则更坚固耐用。
推弹杆两头都设计端口,则是防止士兵在混乱的战场上拿反推弹杆。
两个改动都是不错的设计!
对这款顺昌二十年式燧发枪多了一丝欣赏的同时,郑承熵也问道:“我记得海军第二款制式步枪是仿的褐贝斯,那些枪呢?”
“换装下来卖给民间商船和乡兵了,那枪其实还行,用来对付海盗和土著更是一把利器。”
郑承熵点点头,随即又问道:“大宁装备燧发枪有多少年了?”
黄锐先在脑子里回忆了一下,才慢慢叙述道:“这可有点年辰了,应该没比欧洲人晚太久。
哦,我想起来了,殿下,应该是文王收复吕宋之后没几年。
我朝第一个兵工厂就是文王招募英国人和濠镜弗朗机人建起来的。
文王还指导这些西夷造出了刺刀,燧发枪,青铜野战炮,建立了我军第一支全火器部队——延平近卫团。”
听到这话,郑承熵心中那些疑云全部解开了。
他总算明白是谁拨动了历史线,改变了明郑政权的命运了。
延平文王,郑经!
收复吕宋,建立全火器部队,自己这位老祖宗的真实身份十分存疑啊!
别不是跟自己一样的穿越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