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年已经是从事网文写作的第七个年头了,作者也从二十出头的小萌新变成了三十岁的中年抠脚大叔。
说说本书吧,作者第三本上架的小说。
收藏有些惨淡,但这年头谁不惨,作者就不在这里卖惨了,单纯聊聊本书的一些想法和创作思路。
写《大宁王朝1782》也不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计划应该有两三年了,写上本书后期休养身体的时候就有了个雏形。
我个人是非常崇拜郑成功的,主要小时候受我父亲影响,经常在我耳边念“郑成功收台湾”、“民族英雄”之类的故事片段。
后面长大一点了,才知道郑成功不是那种完美英雄,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暴躁易怒、苛待部下、多疑,新会失期对不起李晋王,南京之役对不起张煌言即刻攻城的劝诫,导致最后重整河山的机会丧失了。
另外,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第二年就死了,原本他是有想法进攻吕宋岛的。
因为当时有吕宋华人感觉到了西班牙人又要屠华,所以来到台湾向郑成功求救。
郑成功胸中还是有热血的,也或许是出身海商家庭的原因,对所谓的“天朝弃民”没有不屑一顾,而是先礼后兵,提笔给殖民吕宋的西班牙总督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大概就是:荷兰人欺负我们中国人,我把他们盘踞的台湾打下了,你们西班牙人想要欺负华人,自己掂量掂量。
这封信不仅没有起到震慑作用,还起到了反作用,吕宋的西班牙总督怀疑郑成功要开战了,而华人可能当内应,当即就对吕宋华人大开杀戒,屠杀持续了整整十八天,遇难华人多达两三万人。
事实上,郑成功即使不给西班牙人写这封信,西班牙人也是要屠杀吕宋华人的。
趁机割韭菜抢夺华人财富只是一方面原因,主要原因还是西班牙人太少,华人的存在威胁到了他们的殖民主导地位。
西班牙人第一次屠杀华人的导火索,就是海盗林凤率领五千多人想要攻下吕宋,占地称王,可惜最后失败了。
但恐慌不已的西班牙人立马将华人视作最大威胁,在1603年精心策划后屠杀华人两万五千人,这是《明史》记载和西方历史学家推断的数据。
但当时幸运逃脱回国的华侨估计,遇难者有三至四万人,因为很多人是被西班牙殖民官员违反禁令偷偷放入境的,害怕上级追责,西班牙的吕宋总督府根本不敢在官方文书上统计这些人。
在大屠杀中,华人也不是没有反抗,组建过上万人的起义军,但最终却还是失败了。
除了内奸出卖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菲律宾土著站在了西班牙人一边,比如邦邦牙人就出兵几千人参战。
在屠杀华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日本雇佣军的身影,这些改信了天主教的切支丹武士无比残忍,将俘虏的华人每两个绑成一双,再用武士刀斩首。
如果没有吕宋土著和日本雇佣军帮忙,几百名西班牙火绳枪兵有可能守住城池,但绝对是无法屠杀那么多华人的。
尝到抢劫华人的快乐后,西班牙人又在1639年屠杀了两万多名华人,手段之血腥,连几个月大的婴儿都没放过。
明廷这一次不像万历时期那么麻木,行文郑芝龙,希望他率部众进攻吕宋,结果因没有军饷可发而就此作罢。
这是表面原因,其实是郑芝龙已经不听号令了,同时不想得罪掌握白银输入地的大客户西班牙人。
算上郑成功时期的第三次屠华,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西班牙人血迹斑斑,手段残忍,三次在吕宋屠杀华人逾十万,绝不是夸大之词,而是真正的史实。
今天的西班牙,依旧是十分反华的国家,对中国人比划眯眯眼。
菲佣就更不用说了,上蹿下跳,原因何在?
因为中国人富而不强、大而不强的印象在几百年前就留下了。
为这些死难的华人完成复仇,重铸天朝威严,只是这本书的核心宗旨之一。
另外,真实历史上郑成功病逝以后,郑经、郑克樉两代人都有过征伐吕宋的想法,最终因各种原因而没成行。
我就想,如果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郑芝龙时期开始,郑氏就很重视海贸和海权,通过卖船旗(海上通行证)岁入千万两,巅峰时期郑氏拥兵十几万,海船三千艘,掌握了东亚海域的霸权。
郑成功则是喊出了“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口号,将对日本和对东南亚的海洋贸易收入化作了抗清的军费。
可以说,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氏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海洋势力,退则割据一方,进则争霸天下。
但郑芝龙是个小富即安的人,骨子里就缺乏那种气吞山河的雄心,投降满清更是侮辱了“枭雄”这个词语。
郑成功天不假年,天不借他五百年,英年早逝,错过了三藩之乱和有可能发起的征服吕宋。
郑经能力尚可,但缺乏毅力,三藩之乱后就彻底摆烂。
郑克樉还没亲政,历史上是刘国轩和冯锡范撺掇着投降满清的。
历史就像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随着明郑政权覆灭,把对中国再次打开的海洋大门又再一次关上了,下一次打开国门就轮到了鸦片战争。
我曾不止一次想过,若是明郑政权转移到吕宋,继续大搞重商主义,为了海贸安全又得大建海军,会不会最终演变为一个殖民帝国?
同时,从明末就开始刮起的西学东渐之风不随着明清易鼎而终止,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否会跟上时代的潮流?
带着种种的遗憾和不甘,还有推演,我写下了这本书。
因为中国完整的错过了风帆巨舰和线列步兵时代,导致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没有靠谱的原创中文资料可以查阅。
为此,作者不得不到处去查阅一些外国视频和翻译书籍。
电影和电视剧方面,看过了《霍恩布洛尔》、《爱国者》、《滑铁卢战役》、《黑帆》、《怒海争锋》、《海军上将》、《战争与和平》、《救国同盟》、《巴里林登》……
军事介绍书籍方面,看过了《制胜的科学》、《皇帝的刺刀》、《战场决胜者》、《西方战争艺术》、《拿破仑战记》、《欧洲大航海时代》……
另外,作者为了给主角他们一家编名字,以及描写宗室,还特地查阅了崇祯版《郑氏家谱》、嘉庆版《石井本宗族谱》、民国版《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意外收获。
比如在文中出现的两艘战列舰广英号、海英号,是以年仅十几岁就牺牲的郑广英、郑海英兄弟俩名字命名的。
众多自媒体或者书籍都把郑广英、郑海英当作郑成功的堂弟,其实是族弟,刚好处于五服的族弟。
还有被郑经逼死的郑泰,很多资料记载为郑成功的堂兄,同为石井郑氏第十二世。其实这一支第五世就开始与郑成功家族分房,郑泰与郑成功相当于七服族兄弟。
这些发现让我对明郑政权的历史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郑成功放过了纵贼的郑鸿逵(郑芝凤),而独独杀掉了郑联。
因为一个是亲四叔,一个是早就出了五服的郑氏旁支远亲。
类似的发现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说这么多,只是向大家表明一件事,作者花几年时间做了很多功课,甚至还亲赴泰国考察过当地的风土人情,为的就是把这部小说写好。
即使成绩不佳,大家也不用担心太监,因为这是作者的心血,不会让它白白浪费,会坚持写完整个故事。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一些叙事和安排。
大家的很多建议和提醒,我都看到了。
第一卷因为是主要描写海战,主角的存在度有些低,这个在后面会改进和加强。
另外,关于锡兰和印度战事篇幅过长,也是因为第一卷名字就叫“八下西洋”,主要描写的就是印度洋周边国家,同时突出对海军的描写,也是让大家快速了解大宁这个国家的底色——重海权、重军事科技,虽然封建,但不封闭。
经过几十章的描写,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锡兰和印度最近几百年的殖民史,虽然了解了也并没有什么卵用,但历史小说就是这样,看了脑子里经常会多出一些毫无卵用,只能拿来吹牛逼的知识。
接下来第二卷就会着重描写南洋,南洋在真实历史上的1782年其实也乱成了一窝粥,正是主角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之所以让主角来完成对中南半岛的最后一击,也是因为之前的大宁一直在积累,厚积薄发。
有些小说一代人轻松完成从无到有,再到攻占南洋,最后光复华夏的壮举。
虽然很好看,但难免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
之前也有读者提到,光是攻打一个暹罗就需要出兵数万,用时数年,这还没算后续治安战消耗的时间。
隋唐两代灭一个高句丽花了多长的时间,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听着霸气,但做起来很难。
主角作为“皇三代”、“王七代”,家族积累不可谓不深厚。
“奋七世之余烈,吞中南而亡诸侯”的光荣使命就落在主角身上了。
另外,还有科技方面,大宁的科技不输于西方多少,因此没有特别急迫攀科技树。
攀科技树太过于急切,很容易把书搞崩。
当然,完全不发展科技也不现实,会掌握好一个度,太离谱的东西不会很快出现。
瓦特已经改良蒸汽机,但到蒸汽船出现还有一段距离。
蒸汽船出现了,最早也只是作为拖船、驳船和运输船。
然后才是小型蒸汽战舰、大型蒸汽战舰和蒸汽铁甲舰。
大家希不希望写到蒸汽铁甲舰?
主角出生于1767年,即使一切按部就班,也差不多能在晚年的时候见到铁甲巨舰。
好了,就不剧透太多了,最后衷心感谢一路支持的新老书友。
祝你们五一快乐,玩的开心,耍的愉快!
但是玩归玩,闹归闹,别搞忘了——上架了,记得首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