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
- 张文诺
- 4725字
- 2025-04-22 17:08:58
四
文学大众化在20世纪40年代不但成为时代主潮,而且成为解放区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对解放区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创作方法、题材内容、小说类型、结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变了解放区小说的面貌。
解放区文学指的是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区域内的文学创作,包括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两个部分。解放区文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和时间性的文学概念,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特质的文学概念。解放区小说作为解放区文学最有成就的文学类型之一,它的创作特色体现了解放区文学的创作特点,研究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得失也能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得失。解放区小说的创作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解放区小说既是二三十年代左翼小说、苏区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外部因素强力推动的结果。其中,文学大众化思潮作为一种在解放区一直占据主流的文学思潮从外部给予解放区小说创作以巨大的影响。文学大众化思潮在解放区成为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文学大众化思潮产生的初期,作家们所理解的文学大众化的含义还是比较宽泛的,文学大众化是为争取文化平等、反对文化专制、解决文学与大众的疏离状态而提出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救亡成为全国各界的共识,文学的功利性功能被空前拔高,文学大众化成为文艺理论家、作家们甚至革命家们的共识,但当时对于文学大众化具体内涵的理解仍然是宽泛的,甚至是模糊的。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大众化”做了总结:“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22]这一总结凝定了文学大众化的内涵,标志着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转向。毛泽东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的经验、教训,联系解放区作家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实际,解决了文学大众化创作的关键问题。“文学大众化”内涵的确立并成为党在本时期的文艺方针,对解放区作家们的思想观念、创作方法、写作方式、题材取向、接受方式、批评标准、批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来研究解放区小说的创作,可以分析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状况,可以揭示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得失,而且也可以总结“文学大众化”对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今天文学创作逐渐成为个人呓语、日益脱离大众的倾向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以来,解放区文学研究曾经出现了一股热潮。1984年,《延安文艺研究》创刊;1985年9月全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成立,解放区文学史料开始有组织地搜集、整理、出版,解放区文学研究论文的发表以及解放区文学专门史的写作、出版,这些都标志着解放区文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90年代后,解放区文学研究变得较为冷清。21世纪以来,解放区文学研究再度引起现代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一些研究者开始利用新的理论、从新的视角进行再解读,取得了新的学术成果,其文学史价值得到彰显。近年来出现的研究成果有:宋剑华的《变体与整合: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宋剑华、戴莉的《传统与现代:论革命英雄传奇对民间英雄传奇的历史演绎》,刘增杰的《从左翼文艺到工农兵文艺——对进入解放区左翼文艺家的历史考察》、《回到原初——解放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王佳琴的《夹缝中的文学书写》,王利丽的《解放区小说的审美特色》、《救亡未忘启蒙——论解放区作家对农民落后意识的批判》,张丽军的《从经济翻身到精神翻身、人性解放——解放区文学中翻身农民的复杂心态、多元诉求与当代反思》,张卫中的《解放区小说的语言变革及意义》,袁红涛的《“一部关于中国变化的小说”——重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贺仲明的《文学本土化的深层探索者》,段崇轩的《地域文化的生命与山西文学的走向》;艾克恩主编的《延安文艺史》,钱理群的《1948:天地玄黄》,刘忠的《新生活、新人物、新秩序——从解放区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刘忠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孔庆东的《超越雅俗》,黄科安的《延安文学研究》,白春香的《赵树理小说叙事研究》等。这些论文或专著通过对文本的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等征候现象分析解放区文学文本中政治与文学的裂缝与矛盾,越过表层、外层空间,通往作家心理的里层、深层空间,重新阐述文本的深层意义,对解放区文学尤其是解放区小说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这些研究成果的确折射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打破了解放区小说相对沉闷的研究格局,为进一步研究解放区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往往着重分析解放区小说与文学大众化思潮中的政治因素,挖掘文本中主流言说与作家自我言说的矛盾、主流话语对个体话语的规约,从而出现了简单化、政治化的倾向,不能给予其客观的评价;并且,这些成果没有从总体上把文学大众化思潮与解放区小说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没有全面研究文学大众化对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影响。笔者认为这种研究仍然有点片面,还不能完全反映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状况,不能客观评价解放区小说这一重要创作现象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因而,笔者认为还需要在细读解放区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理论从新的向度对解放区小说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文学大众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潮,近年来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一些很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李新宇的《迷失的代价——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思考》(上下),文贵良的《大众话语:对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论述》,石凤珍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郭国昌的《文艺奖金与解放区的文学大众化思潮》、《集体写作与解放区的文学大众化思潮》,贺仲明的《“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高城英的《解放区大众化文艺思想的兴衰得失》等,这些论文论述了文学大众化思潮起源的时代因素和文学自身因素,分析了其给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得出了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但是,这些论文总体上还没有把文学大众化思潮与解放区小说创作结合起来研究,而是侧重于文学大众化运动本身的研究。笔者对解放区文学尤其是解放区小说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发现文学大众化思潮与解放区小说创作存在内在的联系,如果把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结合起来,从文学大众化的维度研究解放区小说,可以兼顾文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更有利于厘清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因素。从近几年出版的学术专著来看,以解放区小说为单独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还不太多,对解放区小说的研究从整体上显得较为薄弱。拙著从文学大众化的维度力求整体上对解放区小说给以关注,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把解放区小说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发展的根本指针。如何落实这个指针成为解放区作家思考的重心,文学大众化是文艺界落实“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具体步骤和具体做法。拙著从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中国解放区小说创作进行整体的烛照。其中,文学大众化是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但是一种在当时占主流的文学思潮,而且体现了主流政治对文学的规范,对解放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的是:文学大众化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内部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中国现代文学不但能创造自己的高雅文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大众化作品;抗战爆发后,不仅仅是解放区,国统区也进行了大众化的创作,而解放区的大众化、通俗化创作取得的成就更大、特色更鲜明、时间更长久,解放区文学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在创造自己的大众化、通俗化作品的一个成功尝试;解放区文坛既涌现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实践大众化、通俗化创作的大家,也涌现了马烽、西戎、袁静、孔厥、李季、邵子南、葛洛、柳青、刘白羽等名家。在实践文学大众化的道路上,解放区作家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显示了解放区文学大众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文学大众化的维度研究解放区小说很有价值。在着手研究解放区小说时,笔者要求自己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善于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力求给予尽可能全面的回答。受陈平原先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一书的启发,拙著在章节安排上也颇有自己的特点,拙著并没有按照以重点作家为章节的体例,而是以解放区小说创作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上形成的独特特征为章节进行编排,以论述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涵盖文学大众化与小说创作两个维度,侧重于研究文学大众化思潮对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艺术手法、写作状态的影响,进而研究解放区作家在大众化追求、小说题材、结构形式、地域化风格等方面的创作实践。第一章论述“讲话”前的解放区小说的创作概况与艺术特征。第二章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大众化运动,重点论述其在理论上的探索;接着论述毛泽东文学大众化思想的地位和意义,最后论述解放区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第三章论述解放区小说的创作要素以及解放区作家的写作状态。第四、五、六章又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对解放区小说的文体进行了研究,诸如解放区作家的文学大众化实践过程、题材取向、结构形式等。第七章探讨解放区小说的地域文化因素。总之,解放区小说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把它全部归结为在政治因素影响下的政治化小说表明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简单理解,然而大部分解放区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形成了全新的美学品格。当然,解放区小说也存在着诸多的弱点,我们正是要总结其创作的得失,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给予其历史的评价。
[1] [日]今村与志雄:《赵树理文学札记》,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3] 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4]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5] 许志英、邹恬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6]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8页。
[7] 周作人:《平民文学》,《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8]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9] 周作人:《平民文学》,《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
[10]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11]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5—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12] 戴光宗:《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13]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14]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15]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1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17] 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36页。
[18]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页。
[19]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20] 戈茅(徐光霄):《什么是民族文学运动》,《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21] 贺仲明:《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