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与历史互动的奥秘
- 季红真
- 1197字
- 2025-04-24 17:57:33
二
把萧红从所有意识形态的简单逻辑中剥离出来,发现一个全面、真实、完整的萧红,是笔者多年的努力,而传记的写作是这个努力得以实现的基础。事实上,我们当代文坛讨论的所有问题,在萧红那里几乎都有。譬如,底层写作的问题、身体叙事的问题、民族国家的问题、性别的问题、终极关怀的问题、生命价值的问题,甚至包括早期后殖民的问题,更不用说民族化和文体的问题等。在近年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潮流中,萧红被新一代研究者从左翼文学中剥离出来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具体情境中分解出来,所谓矫枉过正,合法性的宽松有了新的阐释可能。甚至有的论者认为她根本不是“抗日作家”,这无疑是违背历史真实与她创作实际的。彻底地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就是去历史化,从鉴赏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从传记的写作与学术的研究来说则是虚妄的。除了调查考辨之外,还需要尊重她文本中的自述,这也是尊重作者本人的严肃态度。
人是植根于历史当中的,而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与具体的历史情景总是相互扭结,是所有人成长的意义空间,是历史土壤的一部分。完全以意识形态去解释一个卓越的作家自然是愚蠢的,而完全不顾意识形态的作用,试图抽象出一个没有历史政治色彩的作家也太过于简单。这就是笔者试图克服的两种倾向,希望在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还原中,发现这个奇特的艺术生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植根于历史当中,又以怎样独特的心路历程回应错动时代的政治、文化、艺术思潮,完成内心纠葛向文学转化的绽放,怎样最终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萧红一开始写作就是左翼的立场,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就是以惨烈的阶级压迫刷新了读者的视野。乡村大地主阶级的豪横与无法无天,是东北地区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因为是流民集聚的地区,东北至晚清“慈禧新政”之前几乎没有民治机构,一直都是军政合一的统治方式,相对于中原的规范,大地主更多是在以渔猎为主的通古斯原住民的生荒土地上,通过跑马占山式的开拓,与官府丈量土地时的营私舞弊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国民党的势力是在张学良易帜之后,才渗透过来。由于政治统治的疏、天高皇帝远、匪患又十分严重,大地主的庄园都有深壕高墙,还建有炮台、豢养着私人武装。萧红祖辈聚族而居的张家大本营即黑龙江阿城福昌号屯,村外被一条矩形的壕沟围着,沟深三米多,只在南面和东面开门。夏天,为了防止匪患,沟内还蓄满水。张家老宅因为在屯子的中心,被称为腰院张家。四周由高墙围着,墙基1.5米宽,高3.5米,围墙四角设有炮台,炮台上有步枪和大台杆(土炮),昼夜有人在炮台上放哨。大院只正南有门,平时关着,只开一角门,由打更的人守卫。萧红早期的小说《出嫁》等都是以这里为背景,而她笔下所有的地主都姓张,可见是以自己的家族叙事为主。《夜风》里面的人物设置可以和张氏家族的血缘亲属关系一一对照,所以要想抹杀她以阶级论为核心的左翼倾向也是很难的。她成名之后,被父亲开除族籍,理由之一是“侮蔑家长”,也可见与封建地主家庭矛盾的不可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