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调元的生平、交游与著述
第一节 李调元生平述略

罗江县李调元纪念馆纪念碑
川西平原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德阳。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了众多的名贯古今、蜚声四海的文化名人和学术大家。东汉的“姜氏一门三孝子”(姜诗、庞三春、姜石泉)曾在此践行孝道,声名远播。汉末蜀中学士绵竹人秦宓曾协助武侯诸葛治蜀,政绩卓著。唐代佛教禅宗八祖马道一(后世尊称“马祖”)曾在此出家和阐扬“顿悟”教义。北宋大文学家苏易简曾在此刻苦攻读,22岁中状元。到了南宋,则出了一代理学大家张栻。清乾嘉时则诞生了蜀学大师、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李调元。
一 少年壮志
李调元(1734—1802),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戏曲理论家。字羹堂,又字鹤洲、赞庵。晚年自号雨村、童山、童山老人、蠢翁、四桂先生等。绵州罗江(今四川德阳市罗江县)人。其父李化楠,乾隆七年(1742)进士。调元自幼聪明好学,又受家学熏陶,5岁入乡塾习《四书》、《尔雅》,过目成诵;7岁能诗,以“疏雨滴梧桐”为题即兴吟出绝妙诗句:“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13岁能属对,以“蚯蚓无鳞欲变龙”对其父“蜘蛛有网难罗雀”,一时名震乡里,有神童之目。乾隆十七年(1752),李调元进入绵州涪江书院学习,岁末,“州院试俱第一”,中秀才,获乡试资格。次年,陪同祖母赵氏、继母吴氏及弟谭元往浙江余姚父亲李化楠任所省亲。家人团聚,父亲格外高兴,为调元兄弟聘请名师俞醉六、李祖惠、施瞻山讲授课业,同时调元也在父亲的带领下“遍游浙中山水,遇金石即手自摹搨”[1],积极为参加三年后的乡试做准备。乾隆二十一年(1756),李调元回川参加乡试不第,但他并没有丧失读书入仕的信心。有诗与人共勉道:“世上怜才休恨少,平生失学本来多。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2]同年十二月李调元返回浙江父亲任所,“由是益奋于学,自经史百家以及俾官野乘,靡不博览”[3]。他先后拜浙江名士徐君玮、查梧岗为师,同时又受知于深受乾隆赏识的一代儒臣钱陈群。在诸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李调元学识大长。乾隆二十四年(1759)进入成都锦江书院学习,与书院中崇庆州人何希彦、成都人张鹤林、内江人姜尔常、中江人孟鹭洲、汉州人张云谷以文章齐名当时,被誉为“锦江六杰”。是年七月,李调元在成都贡院第二次参加乡试,榜发,中第五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会试、二十六年(1761)恩科会试,皆下第。
二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参加会试中第二名,殿试二甲十一名,赐进士出身,御试第五名,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李调元从此步入仕途,散馆后先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兼授吏部考功司主事。乾隆三十四年(1769),父李化楠卒于任上。为丁父忧,李调元举家回罗江。期满,李调元返回京城候补,度过了一段极其窘迫、凄惨的生活。正当他对仕途心灰意冷时,却得到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湖北巡抚吴树堂相助,恢复他以前的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主事的职务。

李调元纪念馆李调元读书雕塑
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调元“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在去广东的途中游览了岭南的山川景物,考察了当地的民俗,凭吊了先贤遗址。是年,李调元将他沿途的经历和见闻感受集成《粤东皇华集》刊行出版。乡试结束,李调元回京复命,迁任考功司员外郎。
李调元生性耿直,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因此仕途十分坎坷。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李调元兼授吏部考功司主事。按朝廷当时决定,其职责是每半月向皇帝呈交一次记录内外文官提升、降调、参罚、丁忧、告病等材料的“循环簿”,报请皇帝查对裁决。具体做法是:每月初一、十五由吏部派出一名主事官员将“循环簿”托宫门值日太监转呈给皇帝。由于主事官卑位低,所以常受太监刁难。轮到李调元值班时,一位精于世故的同僚私下“点醒”他:为求办事顺利,必须贿赂太监。李调元刚正不阿,不理睬太监的无理索求。宫门太监高云怀恨在心,百般为难他。从上午一直磨蹭到太阳偏西,才慢吞吞从宫中走出,还斥责李调元送“循环簿”来迟,延误交接。李调元厉声斥道:“我虽官小,总是朝廷命官,进士出身;尔乃皇室家奴,怎敢无理摆布?”说罢便挽起袍袖扭住高云欲见皇帝评理,幸有文武百官劝解,高云才得以逃脱困境。从此,宫门值班太监再也不敢向他索贿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对刘培章是否补缺的“议稿涂押”事件中与掌印郎永保产生矛盾,永保遂向大学士舒赫德、阿桂堂诬告李调元袒护同乡,有受贿之嫌,次年李调元被舒、阿两公借“京察”[4]之机填于“浮躁”类。乾隆见表册所填19人皆年迈多病,唯李调元年轻力壮,问道:“李调元何事浮躁?”尚书程景尹以办事勇往对。乾隆降旨李调元仍“以员外郎用”。李调元即官复原职,时人皆认为他持正不阿,称赞其为“铁员外”。是年八月,李调元被乾隆帝钦点为广东学政,蒙恩督学广东。按清制,学政主要负责整饬教育,振兴文风,具体任务是主持科考、岁考。在科考、岁考中李调元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表现了一个教育行政官员的高尚道德和情操。乾隆四十六年(1781),李调元任满回京,即擢任直隶通永道道员,任期三年。在直隶通永道任职期间,“值四库馆开”,他利用职务之便,大量披阅御库秘籍,“每得善本,辄谴胥录之”[5];同时他还广泛挖掘乡土文献,四处搜求乡贤遗书,加上他自己的作品辑成一部内容广博、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名曰《函海》。翌年(1782)七月,李调元奉旨运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沈阳)文溯阁,不料行至卢龙天突降大雨,书籍淋湿,书页粘接。李调元弹劾卢龙县令及永平知府弓养正,但弓养正反而诬陷李调元,主管刑法的按察使永保对李调元早有积怨,这群乌合之众依附和绅,凭借权势,罗织罪名将李调元削职查办,投入监狱。次年二月,李调元被谴发伊犁,囚车行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恰逢袁守桐回任直隶总督。袁早年曾在四川做官,他深知李调元其人、其学、其才,得知李含冤流放,即上奏朝廷,以李有老母为由,求万金赎归。
三 著述终老
乾隆五十年(1785)五月,52岁的李调元终于回到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罗江,住进父亲生前营造的别墅“醒园”,杜绝了官场上的一切交往与应酬。在以后的20年中他所好者三事:一为著述自娱。[6]李调元毕生勤于读书与著述。罢官前,他辑有《全五代诗》一百卷,《易古文》二卷,《奇字名》十二卷,《诗音辨》二卷,《方言藻》二卷,《月令气候图说》一卷,《逸孟子》一卷,《十三经注疏锦字》四卷,《卍斋琐录》十卷,蜀人诗集《蜀雅》二十卷;著有《雨村赋话》十二卷,《雨村诗话》二卷,《雨村词话》二卷,《雨村剧话》二卷,《雨村曲话》二卷,《周礼摘笺》五卷,《仪礼古今考》二卷,《礼记补注》四卷,《六书分毫》三卷,《通诂》二卷,《剿说》四卷,《左传官名考》二卷,《春秋三传比》二卷,《井蛙杂记》十卷,《制义科琐记》四卷,《然犀志》二卷,《粤风》四卷,《南越笔记》十六卷,《出口程记》一卷,《蜀碑记补》十卷。晚年乡居期间,陆续撰写了《雨村诗话》十六卷,《雨村诗话补遗》四卷,《淡墨录》十六卷,同时还编辑整理《童山诗集》四十二卷,《童山文集》二十卷,《补遗》一卷,《童山自记》一册,《罗江县志》十卷。二为大量购书、刻书,倾其所有营建“万卷楼”。楼内收藏他在京、津、浙地区所购之书和父亲原有书籍,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共四十橱,十万余卷。他一生的呕心之作《函海》亦收藏其间,其藏书范围和数量,是继明末清初学者费密之后的最多最广者,号为“西蜀藏书第一家”。三为组建“家乐”戏班,醉心梨园之乐。李调元对戏曲怀有极浓的兴趣,在京城做官时就经常出入戏院剧场,与秦腔名流魏长生交厚,而且留意地方戏曲发展,写成了专门的戏曲论著《雨村剧话》、《雨村曲话》。乡居期间,李调元将其戏曲理论付诸戏曲实践之中,严格挑选伶童,亲自教习。他还改编剧本,导戏演戏,除在本乡演出外还四处巡演,极大地促进了四川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嘉庆五年(1800),四川、湖北境内的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当时各地警报频传,社会异常混乱。年近七旬,皓首银须的李调元携家小去成都避乱。四月,李调元忽闻万卷楼被劫匪所焚,返回家乡,见万卷楼已成残垣断壁,瓦砾飞灰,他悲恸欲绝,痛哭流涕曰:“烧书犹烧我也!”友人潘东庵,用为起句,作诗三十韵见念,因和成哭书诗一首。“烧书犹烧我,我存书不在。譬如良友没,一恸百事废……”[7]此诗传至乡邻和者竟百人。万卷楼被毁后,李调元万念俱灰,终日抑郁哀伤,惚惚不乐,惘惘不甘,于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二十一日带着遗憾和悲伤离开人世,享年69岁。
李调元一生,就其文学而言,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曲、剧、赋、文等各个方面,为四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编纂刊刻的大型文化典籍《函海》为清代四川文化宝库增添和保存了丰富的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年的诗集《粤东皇华集》结集出版时,由于“诗情清丽”,受到了韩国驻清副使徐浩修,诗人柳琴、李德懋等人的赞赏和推崇,他的诗被传到了国外。同时柳琴带着自己编选的韩国四家汉文诗人的《巾衍集》拜访李调元,李调元亲自评点,并赠送自己的诗集《看云楼集》及《函海》,为中外文学的交流与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未对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现有的文学史在讲到清代文学时还很少提及李调元及他的文学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我们深切地感到,李调元及其创作的研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