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李调元交游考述

李调元生于蜀,求学于浙,为官于京、粤、冀等地,他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李调元为人旷达,豪放不羁,喜结交,笃于友情。在他的长期跋涉中,不仅游览了各地的风景名胜开阔了视野,而且还结交了大批诗文和戏曲知音。据相关文献记载,横跨乾嘉两朝的李调元或因诗文酬和,或因促膝交谈,或因意趣相投,其先后结识唐乐宇、邵晋涵、童凤三、宋铣、王文治、赵翼、祝德麟、程晋芳、徐步云、沈初、韦谦恒、褚廷璋、吴省钦、姚鼐、纪昀、蒋士铨、袁枚、魏长生等乾嘉诗文名家和戏曲名流,并且还与当时出使中国的朝鲜诗人,以及朝鲜“汉诗后四家”有着长期的诗文交流。乾嘉文士的相互酬和以及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对清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李调元与乾嘉诗文名家的交谊

嘉庆元年(1796)十月,广汉诗人张怀溎编选的二十九卷《四家选集》完成。在《四家选集诗序》中,张怀溎云:“近人诗家中,其能以书卷写其性灵,以神气露其天趣者,首推近日林下四老诗。[8]四老者,皆乾隆中进士,人称乾隆四子,其一为钱塘袁子才,其一为丹徒王梦楼,其一为阳湖赵云松,其一为绵州李雨村,四老惟子才寿最高,年八十,梦楼、云崧亦七十余,雨村亦六十余。此四老皆由太史至外任,且现居林下,而其诗皆以性灵为主,又善用典以写其天趣者也。”[9]按照张怀溎这几条标准,即第一人物健在,年寿要高;第二皆由太史至外任而告归;第三皆以性灵为主,善用典写其天趣。最后张氏选其十之一二结集刊刻,于是有《四家诗集》。相应地,便有了“林下四老”、“乾隆四子”等说法。下面将依次介绍李调元与其余“三老”,以及乾嘉时代其他诗文名家的交往。

(一)李调元与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己未(1739)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放江苏溧水、江宁等地县令,颇有政声。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南京小仓山随园,遂自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袁枚是清代“性灵”派文学大家,也是李调元一生最为推崇的诗人之一。然而遗憾的是,两人至死都未见面,他们只是以诗文书信为媒的神交“知己”。

据《袁诗选序》载,李调元幼时曾从先君宦浙,得袁制艺,伏而读之,爱不释手;后又从程晋芳处得《小仓山房诗集》,伏而读之,亦不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调元督学广东,曾自刻《袁枚选》五卷以示诸生,并勉励岭南士子云:“余诗不足学,诸生其学袁诗可也。”[10]乾隆六十年(1795),李调元完成十六卷本《雨村诗话》,将之和《童山全集》一起寄给袁枚,并附《寄袁子才先生书》一篇云:“天生之人,不一而足;而地生之才,亦不一而足。先生居金陵,调居绵州,其地相去又万余里远也。先生论诗曰‘新’,调论诗曰‘爽’,先生有《随园诗话》,调有《雨村诗话》,不相谋也,而辄相和。”[11]次年五月十四日,调元忽收到同年王心斋从下江红花船上捎来的袁枚回信。袁枚在信中嘉许道:“伏读《童山全集》,琳琅满目,如入波斯宝藏,美不胜收。”“《诗话》精妙处,与老人心心相印,定当传播士林,奉为衿式。”[12]李调元看后不胜狂喜,遂奉寄诗歌二首,其诗曰:“仙山无路得登龙,忽接随园书一封。七集寄来如拱璧,千言读罢若晨钟。天分吴蜀何时聚,人是东南一大宗。只合黄金铸临汝,几多名士辨香供。”“子才真是今才子,天赐江淹笔一支。要与江河同不废,独开今古别成奇。诗名不让少陵占,游屣惟应宗炳知。天下传人当首屈,不知附骥更为谁。”[13]

嘉庆二年(1797)八月,袁枚收到李调元所寄的《函海》以及手抄本《续集》,回诗《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二首》:“访君恨乏葛陂龙,接得鸿书笑启封。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黄钟。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西蜀多才君第一,鸡林合有绣图供。”“蓬岛仙人粤岭师,栽培桃李一枝枝。何期小稿蒙刊正,竟示群英谬赏奇。面与荆州犹未识,音逢钟子已先知。醒园篇什随园句,兰臭同心更有谁。”[14]并回赠《小仓山房集》及《外集》,不料红花船行至巫峡翻覆。是年十一月十七日,袁枚病故,李调元有《哭袁子才前辈仍用前韵二首》诗云:“悬知老子是犹龙,不谓俄成马巤封。江上冯夷停鼓瑟,山中师旷不调钟。六朝风月教谁管,万里云天失所宗。自恨彦先悭一面,生刍一束向南供。”“辨香遥奉是吾师,望断龙门百尺枝。诗比渔洋声更大,老游粤海集尤奇。可能虎贲中郎将,若简驴鸣武子知。接罢和章兼接赴,文章万古更推谁。”[15]

(二)李调元与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会试第四名,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外任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著有《梦楼诗集》二十四卷。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李调元参加恩科会试,下第,以副榜充内阁中书,寄寓羊肉胡同。是年冬的一个雪夜,王文治招饮李调元,酒醉兴酣,示以琉球宝刀[16],命调元作歌以记之。李调元见琉球刀锃亮如雪、寒光逼人,欣然作诗一首曰:

先生雪夜招我饮,寒光逼座半酩酊。兴酣出示琉球刀,挂壁魂飞斩蛟影。

黝鱼皮室象鼻绦,龙雀戛环犀利等。晶英射目寒生毛,正色捧视冠先整。

为云前年驾海航,同槎聊得张骞肯。翻然直渡姑米洋,使舟触礁纷断绠。

飓风大作黄蛇浮,齐呼天妃向东请。忽见海面一灯来,如烟笼罩神光冋。

须臾护送马齿山,那霸港中始无警。此邦本邻土噶喇,七岛倭人争斗逞。

割髭男儿好佩刀,往往不胜先刎颈。出鞘光如雪一团,风声乍过失腰领。

可老赠我不敢窥,百步遥闻血腥冷。传闻日本初铸时,煅炼阴阳耸精紧。

磨出七百七十锋,白昼阴森击雷霆。带时镔铁曲作柔,用日如囊锥脱颖。

至今匣有悲号声,时时霹雳惊夜永。不信试看一摩挲,白日晶晶天炯炯。

我闻此言胆为寒,便欲挟刀斩强梗。即今边塞多烽尘,安得一挥万方静。

歌罢放刀出门去,门外雪花避光景。[17]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三月,李调元参加会试,中第二名,房师即为翰林院编修王文治。李调元“自比东坡之于梅都官”[18],自此修弟子礼甚恭,“而先生仍以谱序称五弟”[19]。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对其师生之间的交往记录如下:

癸未,余礼闱出梦楼先生本房,芷塘亦在赵云松房内。芷塘时年甫十六,同年以“祝小姐”呼之,亦犹庚辰前辈宋小岩也。先余爱学小李将军画,而不甚似,故人以此嘲之,几成别号,不复呼雨村矣。一日,宴于先生书屋,酒半,先生指祝与余曰:“余有杜诗二句,可赠二君。”问何句?曰:“‘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也。”一座倾倒。[20]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春,翰林院向皇帝推荐了17位“翰林人员”,作为“外用道府”的备选。王文治得“首膺选”。到底是大隐于“朝”还是小隐于“野”?王文治内心极为忐忑,于是他请其门生李调元为其《城市隐居图》题诗,李调元写道:

达人厌尘居,反向城中住。岂真爱城阛,胸自无尘故。

先生本仙藉,香案掌文赋。天惜斯文坠,降下玉堂署。

城阴结茅屋,遍植皆花树。独酌理琴书,焚香脱巾屦。

只此涤凡襟,何必山林住。乃知枕石流,要是捷径路。

圣朝无遗才,不才乃见弃。先生岂真隐,留为隐者悟。[21]

是年三月,王文治奉召由侍读外除云南临安知府。五月出都,临行前蒋士铨、朱孝纯、董潮、曹文埴、赵翼、吴省钦、毕沅等好友均有诗相赠。[22]调元亦有长诗《送别王梦楼先生由翰林侍读出守临安一百韵》相赠,其诗云:“翰墨千秋宝,文章一日传。……诗遍鸡林贾,名高鹤上仙。碎琴方掷地,破壁遂飞天。玉笋同时隽,琼林独占先。”此诗载《童山诗集》卷七,为所有送行诗中最长的一首,李对王的由衷称颂据此可见。此后,两人再没有来往过,但从同卷中所录的《放歌行送别别驾唐芝田之江南兼怀梦楼先生》和《寄怀王梦楼先生六十韵》两诗可以看出,调元对其恩师的思念并未中断。11年后,即乾隆四十年(1775)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雨村诗话》卷十五云:

梦楼先生自临安守归吴中,久不得音耗。乙未二月,余在京闭户养疴,梦梦楼先生来京补官,燕坐如平时,坐中出诗一首,中有“赵北燕南新驿路,柯亭刘井旧瀛洲”句,极自得意,相与大笑而寤。忽门外剥啄声,传中翰顾星桥新自南来拜谒问疾,因见之,问先生踪迹,云:“已归里,不出山矣。”袖中出先生《送别星桥诗》云:“正拟都门作壮游,维驹为我暂勾留。巨觥低唱春娘酒,小海争迎夏统舟。赵北燕南新驿路,柯亭刘井旧瀛洲。烟云伴侣如相忆,为报清江有钓钩。”[23]阅至五六,为之讶然,其惊为奇梦。

李调元梦中诗成真极为奇幻,但透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对王文治的思念之深。因此,在他得知王文治卒后,有《哭原任临安太守房师王梦楼先生二首》,其诗云:“丹徒忽下两行泪,讣自新都坐上闻。房考暗中逢直讲,门生时亦唤将军。曾经沧海文尤阔,爱写兰亭笔不群。兜率天高何处去?向南遥奠预除荤。”“去年瓯北达长笺,为道吾师健似仙。旋寄鸿书询绛帐,讵知马鬣隔黄泉。四家选已传通蜀,百韵诗犹忆去滇。从此笙歌停女乐,后堂终不到彭宜。”[24]悲痛惋惜,言极凄楚。

(三)李调元与赵翼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作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及第,列一甲第三名,为探花。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与袁枚、王文治、李调元合称“林下四老”。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史学、诗歌和诗学著作。[25]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二月,李调元至京,寄寓羊肉胡同吏部考工司主事陆燝宅。三月与赵翼等人参加万寿恩科会试,李调元下第,以荐卷取副榜,充内阁中书与国子监学正。次年十二月移居椿树三条胡同,时赵翼亦居椿树三条胡同,且和李调元是斜对门。赵翼置诗酒会,李调元日与其唱酬往返,两人即于此时交谊。后来李调元在《得赵云崧前辈书寄怀四首》其二中对当时情况作了记载:“忆昔青云附骥尘,君方及第户盈宾。时晴斋每招游侍,听雨楼同看剧频。椿树醉归三巷月,绿杨斜对两家春。癸闱犹记房车过,亲报余登第二人。”[26]由此可见,两人当时不仅诗酒言欢,而且还有看戏的共同爱好。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赵翼任会试同考官,揭晓出场,未回家即直奔李调元家告知其中第二名的捷报,这令李调元一直感念不已。[27]李调元对赵翼的诗歌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赵诗“千变万化,不可以格律拘,而笔舌所奋,如谐如庄,往往令人惊心动魄”[28]。因而在其《雨村诗话》中所选赵诗也独多。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李调元庶吉士散馆,改吏部文选司主事。同年冬,赵翼出任广西镇安知府。李调元有《送编修赵云崧翼出守镇安》诗云:“玉堂挥翰究推谁,二载螭头四海知。自古词臣多出守,况今才子最能诗。桄榔树底行苗步,薜荔门中谒柳祠。莫遣瘴烟侵鬓发,他年燕许候摛词。”[29]“燕许”指唐朝诗人张说和苏颋。两人皆因文而名显,张说封燕国公,苏袭封许国公,故有“燕许大手笔”之说。李调元用此典故,表达了对赵翼未来的美好祝愿。此后30年中,赵李二人一直未有来往。这期间,赵翼在广西镇安府任上3年,又曾赴滇参与缅甸之役。后又调任广州知府、贵西兵备道道员等职。旋因广东谳狱旧案被劾。乾隆三十八年(1773),赵翼以母老为由告假归里,不再复出。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当时李调元正在广东典试任上,有人以赵翼子的身份来拜谒,并出以《瓯北全集》见示。[30]李调元热情地予以款待,临别时赠其著作和厚礼。后经赵翼证实,李调元“提学粤东时,小儿年仅胜衣,从未有游粤者,此不知何人假冒干谒,遂使弟有此干儿,可发一笑”[31]

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下浣,李调元十六卷本《雨村诗话》付梓。嘉庆二年(1797)十月,李调元接桐城姚鼐书并寄怀诗,十一月初一日即写信给赵翼,并托姚鼐向其转递《雨村诗话》十六卷。吴蜀相隔千里,赵翼收到《雨村诗话》时已是嘉庆四年(1799)的事了,阅读之余,感愧交并,遂赋四律寄答:[32]

不见李生久,今朝接寸笺。来原经万里,到已历三年。想象须眉老,传闻子弟贤。京华旧游迹,振触一灯前。

天各一方远,年皆七秩余。料无重见日,但望再来书。豪气应犹在,交情故未疏。采诗偏我厚,百首累抄胥。

此书前岁发,蜀土尚无虞。岂意鱼凫图,今成豺豹区。可能扶老杖,当作辟兵符。莫是将军号,真教展宏图。

得信知君在,其如寇祸侵。遥知惊夜火,不敢響秋砧。契阔同年面,迢遥两地心。忧时兼忆友,不觉涕沾襟。

赵翼对李调元的偏爱十分感动,并希望能与其经常保持书信联系。嘉庆五年(1800)七月初五,赵翼托其外甥、绵州刺史刘慕陔向李调元寄《上雨村观察同年书》并附寄其《陔余丛考》四十三卷。九月初八,李调元收到中断了30余年联系的赵翼的书和信,为之狂喜,遂即回复诗书《刘慕陔州尊遣吏送赵云崧前辈书,时万卷楼焚,云崧不知也,因作诗寄知,亦当为我一哭也》[33]和《答赵云崧观察书》[34]向老友赵翼倾诉自己辛苦营建的“万卷楼”突被火焚一事,并附寄在十六卷本基础上补遗后的《雨村诗话》和《童山诗集》。赵翼收到李调元书信已是嘉庆六年(1801)了,其有《雨村观察自蜀中续寄诗话,比旧增多,戏题于后》[35]诗云:

河岳英灵一代收,朋簪想见广交游。成如蜀锦千丝集,寄自巴船万里流。儒者当为非一事,才人痴想是千秋。只应占得骚坛将,群仰旌麾在上头。

一编排纂遣萧闲,意在多收不在删。无我文应推阿士,是谁诗敢压香山?姓名暗数稀同辈,旗鼓相当又一班。自是高名能号召,并时声气遍人寰。

芜词谬辱故人知,遣与名流并辔驰。世不乏才常接踵,士皆争胜谁低眉?事关公论情难徇,人以诗传品已卑。敢比湖州杨伯子,自携画像出生祠。

诚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补遗序》中所云:“乾隆乙卯六月,余已著有《雨村诗话》(十六卷本)刊行矣,一时求之者颇盛,海内以诗见投者日踵于门,每有佳句,存之箧笥,爱不忍释,韫椟而藏,今又七年矣。嘉庆五年二月,忽遭烽火,避寇锦城,因得与当道诸公及四方流寓交接往来,几及半载,于是所积益伙。秋后回绵,稍有余闲,捡金择玉,又得百十篇,乃分为四卷,名曰《雨村诗话补遗》。”[36]赵翼充分肯定了李调元增多后的诗话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河岳英灵一代收,朋簪想见广交游。成如蜀锦千丝集,寄自巴船万里流。”但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一编排纂遣萧闲,意在多收不在删”;“芜词谬辱故人知,遣与名流并辔驰”;“事关公论情难徇,人以诗传品已卑”。归结起来,即赵翼认为李调元增补后的诗话似有滥收求多,鱼目混珠之弊(言外之意是应该披沙拣金),并认为诗人成就的大小应该交由世人和历史去评判。随后,赵翼便寄去自己的《陔余丛考》和《廿二史札记》两书,之后调元又复信《得赵云崧前辈书寄怀四首》[37]回忆与赵往昔在京城交厚之琐事,并称赞:“袁赵媲唐白与刘,蒋于长庆仅元侔。”赵翼嘉庆七年(1802)冬又有《前接雨村观察续寄诗话,有书报谢,并附拙刻〈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奉呈,兹又接来书,并诗四章,再次寄答》[38]诗予以回复,其中有句云:“寄书未卜人还在。”不料竟一语成谶,李调元于嘉庆七年壬戌(1802)十二月二十一日卒。赵翼《瓯北集》卷四十六有《李雨村观察挽诗》一诗,作于嘉庆九年甲子(1804),小序云:“久不接雨村书,心窃忧疑,蒋于野自京回,曾晤其弟编修君鼎元,知已下世,惊悼之余,以诗当哭。”其诗云:

绵阳音断渺烟云,得信俄惊宿草坟。斯世几人真爱我,老年同辈又亡君。和凝板散千家集,文节楼伤万卷焚。奇士人间留不住,故应召掌紫台文。

每逢书到怅暌离,今并音书不可期。万里难为徐稚吊,一编重检蜀州诗。魂来梦里人犹旧,名在阳间鬼岂知。八表停云空目极,更从何处寄相思。[39]

综上所述,李调元和赵翼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晚年两人乡居、刘慕陔任绵州刺史间,两人更是书信来往频繁。时有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乾隆三大家”及以袁枚、王文治、赵翼、李调元为“林下四老”的说法,然比较起来,李调元和赵翼由昔日的同为京官,同住一条胡同,一起观剧到退隐林泉,居家著书自娱等,二人志趣相投且相互倾慕:李谓赵为“千古而后第一倾服之人”[40],赵谓李为“著书满家,传播四海,提唱风雅,所至逢迎”[41],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最多。赵翼著有《瓯北集》53卷和《瓯北诗话》12卷,李调元著有《童山诗集》42卷和《雨村诗话》三种共22卷,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均重“性情”,尚个性,主创新,两人犹如清代性灵派之两翼,和袁枚一道共同推动了清代性灵派文学的发展。

(四)李调元与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因书斋名“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及第,授庶吉士。曾任礼部主事,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选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约两年即辞官归里。在扬州、安庆、徽州、江宁等地,主持梅花、敬敷、紫阳、钟山等书院讲席约40年。姚鼐是清代桐城派最为重要的古文家,其一生著述颇多,有《惜抱轩诗文集》、《春秋三传补注》、《国语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选编《古文辞类纂》等。

李调元和姚鼐同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殿试金榜进士,李调元列二甲十一名,姚鼐为二甲三十五名。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月,李调元服阙赴京待补,其时与姚鼐、吴璜、祝芷塘等常相往还。后遇同在京候补的友人朱子颖,因朱初为珙县令时曾亲游醒园,李调元请朱忆作《醒园图》,“一时同馆阁部院诸公俱有诗”[42]。时任刑部郎中的姚鼐亦有诗云:

蜀山西自蛮夷之中来,千仞万仞雪崔嵬。剑阁山南锦江暖,桑麻沃野当中开。绵州绾毂剑关口,白沙碧水环杉柳。吏部平生居此州,万株种松百瓶酒。录诗空谷感英灵,投辖使驿招宾友。天下传君此醒园,君今却出剑门关。我见君颜长不怿,君道思家归不得。况复西山有畔夷,军兴大渡河西北。湔氐山密豺狼骄,又传兵马乘绳桥。丁男尽力助输挽,园林坐看生蓬蒿。前夕渝州使君至,看山遍历邛駹地。筹边经国意何长,就君传说西南事。为君水竹貌平分,先貌松维雪岭云。偃卧信知鱼鸟乐,明年定罢殿前军。[43]

此年,姚鼐曾拜访李调元,李调元有《和同年比部姚姬传鼐见访元韵》。农历九月十日,姚鼐邀李调元等赴法源寺看菊,《童山诗集》卷十三《九日后一日比部姚姬传邀游法源寺看菊》有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冬,李调元在广东视学完毕,回京复命,途经安徽桐城,专程拜访老友姚鼐。拜其母,姚母以姚之堂妹为李调元妾,姚李二人把酒话旧,直至五更。[44]李调元到京后,即擢直隶通永道。然两年后“即缘事发伊犁,幸以万金赎归”。后居家十余年,此间姚李二人书信中断,直至嘉庆二年(1797),李调元忽然接到姚鼐的书信,并附诗云:“故人与我尚人间,会榜金羁玉荀班。地势风烟难蜀道,天涯云水各江关。偶将文笔传消息,竟谢簪缨孰往还。衰鬓不妨论事业,发挥潜德又诛奸。”[45]李调元有和诗云:“自分相思梦寐间,忽闻消息慰颓颜。九年坐拥南京席,万卷高于北峡关。闻与王维谈佛近,应知袁虎共舟还。自惭苏老甘心退,尚悔从前作辨奸。”“桐城驿路雪霜间,忆在君家醉别颜。往日争驰龙尾道,只今高卧鹿头关。故人半受衡文聘,英物先看夺锦还。我辈功名真似戏,何须核实论忠奸。”[46]姚鼐信中质问李调元后来为何伏而不出,李调元给了三点原因:“其一,一生赋性至蠢,过于刚正,不惯外任,诚恐再遭倾跌,不知何处又觅万金也。其二,多与宰相为忤,画稿则得罪于阿舒二公,揭员则得罪于英公,虽冤结前生,事由同官酿成,而内而同部,外而同省,事皆由永姓一人怂恿,诗曰:‘永言配命。’当安命也。其三,一生以清廉居官,本无赃累,原可捐还,而首相当官,非贿不准。若一入其门,便为其党,诚恐冰山见日,遗臭万年,此则宁终身废弃而不为也。”[47]

(五)李调元与纪昀

纪昀(1725—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清代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贵州都匀府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四库全书》总纂、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等,谥文达。

纪昀是李调元最为推重和服膺的诗人之一。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李调元官内阁中书时便与纪昀的“两公子追逐文坛,驰驱诗酒”,后入翰林,“得先生发解之文,骈体之表,心摹而力追之,又承乏庶常,复见先生馆课存稿,更口诵而心维之惜乎”[48]。三十年(1765),李调元“与馆阁前工部侍郎刘圃山(星炜)、今兵部侍郎纪晓岚(昀)、内阁侍读学士汤萼南(先甲)、侍讲周雉圭(升桓)、给事中丁芷溪(田树)、编修王露仲(大鹤)、王诒堂(燕绪)、曹习庵(仁虎)、彭云楣(元端)、曹竹虚(文植)、毕秋帆(沅)晏游,见闻益广”[49]。三十三年(1768),纪昀因在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案中“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50]。是年八月,纪昀离京西戍,调元“曾与两公子追送道左”。四十一年(1776),大小金川完全平定,纪昀作《平定两金川雅》和《平定两金川颂》歌颂乾隆武功,调元仿其应制体作《圣驾驻跸桃花寺闻金川红旗捷报恭纪四首》。[51]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月,李调元在直隶通永道任上,恭迎圣驾于蓟州盘山,与时任兵部右侍郎的纪昀“相见于宫门,匆匆数言而别”。是年正月,《四库全书》成。七月,李调元奉旨运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沈阳)文溯阁,不料行至卢龙县突遇大雨,县令郭棣泰不备雨具,以致沾湿黄箱。李调元弹劾卢龙县令及永平知府弓养正,反而被诬,这群乌合之众依附和绅,凭借权势,罗织罪名将李调元削职查办,投入监狱。次年二月李调元被遣发伊犁,囚车行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恰逢袁守桐回任直隶总督。袁早年曾在四川做官,他深知李调元其人、其学、其才,得知李含冤流放,即上奏朝廷,以李有老母为由,求万金赎归。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纪昀充会试副考官,李调元从弟李骥元即出自其门下。后纪昀“每见吾弟辄问曰:‘令兄安否?今年进士,令兄以为何如?仍有贿得者否?’”这令李调元感念不已,“以被废之人,而尚蒙齿牙之及,亦可谓平生之知已矣!”[52]乾隆六十年(1795),《童山诗集》四十卷、《淡墨录》十六卷等刊成,李调元遂手书《与纪晓岚先生书》,并附寄两书请纪昀改削。

二 李调元与乾嘉戏曲名流的交往

(一)李调元与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又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晚年又有定圃、离垢居士等号,江西铅山人。擅长诗、词、曲等创作,尤以曲最有成就,一生作曲数十种,较为著名的有《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三杂剧和《空谷音》、《冬青树》、《桂林霜》、《香祖楼》、《雪中人》、《临川梦》六传奇等,合成《藏园九种曲》。[53]李调元一生喜欢看戏,晚年更是蓄养戏班,自导自演。他与蒋士铨都是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兼戏曲家,《雨村曲话》、《童山诗集》等著中记录了两人的交往情况。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得知两人最早的交往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时李调元正奉命提督广东学政,九月十二日自京起程,途经江西南昌,接蒋士铨书信。《童山诗集》卷十九《新淦舟中汪明府来谒,得蒋心余太史士铨书,蒋与余相左于南昌,遣人以乐府追寄,藏园其诗稿也》云:“卧听邮签报水程,开窗已见挂铜钲。半篙绿水舟初动,一片青山树上行。《空谷香》中人去远,藏园稿里句堪惊。友生聚散真无定,又见澹台在武城。”《雨村曲话》对此交往亦有记录:“余往粤东时,过南昌——其时蒋已入京——其子知廉来谒。问其诗,已付水伯。以所著《空谷香》《冬青树》《香祖楼》《雪中人》四本见贻。余诗曾有‘《空谷香》中人去远’之句,盖怀心余也。舟中为批点一过,不觉日行数百里,但见青山红树,云烟奔凑,应接不暇,扬帆直过十八滩,浑忘其险也。心余与余交最契。其再补官也,为贫而仕,非其本怀。壬寅相见于顺城门之抚临馆,欢甚。曾许题余《醒园图》。未几,病痹,右手不能书。今已南归矣。然闻其疾中尚有左手所撰十五种曲,未刊。蒋与武陵人袁枚,时人有两才子之目。晚年俱落落不得志。今欲选二家诗为《蒋袁探骊》,不果。袁诗曾为选刊粤中,蒋诗竟弃波涛,良可惜也。”[54]综合上述两段文字,我们可知:其一,李调元赴广东任,途经南昌,蒋士铨遣子知廉携其戏曲著作《空谷香》、《冬青树》、《香祖楼》、《雪中人》四本见赠,并请李调元批点,李对蒋的几部作品评价甚高;其二,李调元与蒋士铨交厚,并认为蒋与袁为当时两才子,本想选刊二人诗歌,但最终未能如愿;其三,乾隆四十七年(1782),两人相见于顺城门之抚临馆,相谈甚欢。

在《雨村诗话》中,李调元多次评价蒋士铨的文学成就。如卷一云:“近时诗推袁、蒋、赵三家,然皆宗宋人。子才学杨成斋,而能各开生面,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心余诗学山谷,而去其艰涩,出以响亮,亦由天人兼之……云崧则立意学苏,专以新造为奇异,而稗家小说,拉杂皆来,视子才稍低一格,然视心余,则殆有过之无不及矣。”[55]又云:“蒋苕生工于填词曲,独步一时。至于诗,不但不及袁子才,亦稍逊赵云崧。而子才一见倾倒,赞不绝口,有‘名动九重官七品,诗吟一字响千秋’之句,大抵以题壁诗决其必贵,而自夸眼力也。然三人不免互相标榜……然平心而论,词曲,袁、赵俱不及蒋;诗,蒋俱不及袁、赵。而诗词俱兼者,断必推丹徒王梦楼先生。”[56]调元对三家的诗学取向、诗歌特点、诗歌成就所作的评论总体上是公允的。

(二)李调元与魏长生

魏长生,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嘉时著名的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家,也是清代戏曲发展史上“花雅之争”中“花部”的泰斗。史料记载他“幼习伶伦,困阨备至”[57],弱冠后曾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五年(1800)三赴京师演出,尤其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强烈轰动。[58]后又辗转扬州、苏州等地演出,均获成功。

李调元的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的诗中有《得魏宛卿书二首》,其一云:“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另一云:“傅粉何平叔,施朱张六郎。一生花底活,三日坐中香。假髻云霞腻,缠头金玉相。《燕兰》谁作谱?名独殿群芳。”[59]这两首诗是《雨村诗话》中记录李魏二人交往的唯一资料。“久别自燕京”说明两人很早就相识了,那到底是什么时间两人开始交往的呢?笔者作如下推断。

上文说过魏长生首次来京演出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而李调元则于该年五月奉命典试广东,十一月回京复命,由此可知,两人最早很可能就是在此年交谊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李调元奉旨督学广东,自京起程,此后三年一直在广东学政任上。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回京升任直隶通永道,二月即赴任,乾隆四十七年(1782)因“黄箱沾湿事件”入狱,魏长生也在此年被“奉禁入班”,因此二人的相识时间最有可能在1774—1777年。也就是说,魏长生第一次赴京演出时,就和当时在京城吏部任职的李调元认识。这离壬子年两人的书信通问已过去了15—18个年头,因而说“久别自燕京”。

三 李调元与朝鲜诗人的交流

清初,受朝鲜传统儒家“华夷论”和“尊明斥清”思想的影响,朝中的友好交流一度受到阻碍。乾隆朝以来,中国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由于国家长期对朝鲜实施“厚往薄来”睦邻政策,朝鲜不再仇视清廷。更重要的是,朝鲜英祖(1725—1776)、正祖(1777—1800)时期,北学派受到重用,中朝文化交流也随着该派学者与清代文人学士的交往出现了繁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一月,柳得恭的叔父柳琴(字弹素)随同朝鲜副使徐浩修来到京城。贺圣之余,柳琴等朝鲜使臣一行趁便去当时北京书坊云集之地——琉璃厂——采购图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柳琴在书肆里看到了李调元的《粤东皇华集》,因欣赏其诗风而到处打听,终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元宵带着朝鲜“汉诗后四家”的诗歌选集《韩客巾衍集》拜访了李调元。对此,李调元在其诗话里作了简略记述:

乾隆丁酉上元,余在京,忽有朝鲜人柳琴到门云:“我朝鲜副使徐浩修使也。浩修,字养直,号鹤山,大丘人。官里曹判书,兼同知经筵成均馆事,前宏文馆副提,集贤殿学士议政府舍人,湖南布政使承政院都承旨吏曹参判。因在琉璃厂书肆见尊刻《粤东皇华集》,无心山谷、放翁而自合于山谷、放翁,窃意著作必不至此,不止此外尚有几种,乞求数部。”勉恳不已。因令人与之,使去。[60]

言谈之中,柳由衷称颂李的《粤东皇华集》的诗风,并出示其手抄撰订的《韩客巾衍集》,乞求李为之作序和评定。李调元欣然同意,写序一篇,并对四家诗歌作了高度的评价:“今观四家之诗,沉雄者其才,铿锵者其节,浑浩者其气,郑重者其词。”[61]柳琴在华期间,曾屡次造访李室,与李调元以诗交厚,李既赠其以《粤东皇华集》、《松下看书小照》和《看云楼集》等,还分别品评四家诗歌,采录数首编入其《雨村诗话》。[62]柳琴、徐浩修等人与李调元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清中叶中朝文学艺术的交流,而且为后来李调元与朝鲜“汉诗后四家”,即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的诗文来往打开了大门。中朝文人的相互交流,在当时和后世都被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