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陈广宏
陈岸峰教授的大作《沈德潜诗学研究》即将付梓,属序于余。我于沈德潜知之甚少,深恐未能解会这部著作所做工作的意义,惟与岸峰教授结识多年,同业相善,故不敢辞。
沈德潜在清代诗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的诗论主张亦可谓构建清代诗学的一大柱石。对于这样一位大家,当然需要足够多专精覃思的研究者从各个维度予以观照、阐论,在层累地推进中不断趋近其原貌。具体而言,沈氏从一个江南儒者、诗人,而至官方文坛的代表,他的诗学理想如何生成、演变?所提出的诗论主张在当时究竟属于何种立场、满足何种诉求,与当时官方意识形态构成何种关系?从长远来看,他的以“温柔敦厚”之诗教为纲领、“格调”为表征的诗学理论体系,在令清代诗学自成其面目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结构性作用?显然,在沈氏这一个案上澄清相关细节,提供合理的认识,可以解决文学史、批评史上诸多关键性的问题。岸峰教授在这部著作中,以其长年思考与实证,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作者显然有自己侧重的考察点:一是在考究沈氏诗学发展演变脉络的同时,力求对其相关诗论主张的生成语境做出细致的梳理,尤其追溯与明代复古派的联系,解析沈德潜如何通过对明末清初以来诗坛所面临问题的回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独特的诗学体系。二是选择从沈氏的一众诗歌选本切入,与之前代表性作家的诗选文本相比对,抓住传统诗学之批评实践特点,在一种互文中深入剖析其选诗标准及具体评注所体现的理论内涵,较为全面地展示沈氏的诗学构成及其文学史观。
岸峰教授曾任职于香港大学,十余年前我们有缘订交,其时即感受到他执着于学术的激情,此后亦有不少来往。他用力精勤,富于著述,每有新著问世,皆有惠赠,产量之高,令人钦羡,研究范围由中古、近世诸体文学,一直到现当代文学、文学史学,兼涉古代史诸多领域,有不少是我们共同感兴趣的专题。与此同时,他也一直致力于书画创作以及艺术史研究,更显示博洽多能的一面。此书是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多年心得,毅力可嘉,至于著中精义,不俟余之赘也。
戊戌年腊月于光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