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界近代地理学时期

一 总体特征

从外史论即科学及其发展与社会及其发展之间关系看,近代地理学主要与工商业社会相应。在这一时期,地理学开始了“全球化”发展进程,“地理学的区域差距”在整体上逐渐缩小。地理学家群体科学理性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地理学学科、地理学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有诸多探讨和阐述。德国因为科学技术较发达、具有较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的人文地理环境、工业化区域发展较快、大地理学家出现以及科学共同体发展等诸多原因,成为近代地理学发源地和最重要的中心,并开始向世界其他地方扩散传播。较早传播到法、英、俄、美等进入工业化的国家,然后影响后进国家,包括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分异性、地理环境人地性和地理环境尺度性以及地理环境过程性等地理环境基本性质方面的认识,主要处于经验归纳总结层面,部分处于规律探索层面,逐渐形成相对系统的阐述,已有系统的理论。在这一时期,对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核心、地理学基本性质、地理学学科体系、地理学基本价值、地理学基本原理、地理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学历史发展等地理学基本理论命题,开始系统提出并有相对系统的阐述和理论。在这一时期,在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知识上,形成了地理(学)知识的精细概念化、地理(学)知识的系统化、地理(学)知识的学科化态势,开始经验实证、实证和逻辑实证。在这一时期,在学科意识上,地理学家或地理学组织高度重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在地理学学科建制和制度上,在有关国家科学院设置学术权力较大和相对独立的地理学机构,在高等学校开设专门的地理学讲座,设置地理学教授席位,在高等学校设置地理(学)系,不同组织形态的地理学会成立并较快发展。

二 发展阶段

近代地理学时期可进一步分为近代地理学产生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后期)和近代地理学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

(一)近代地理学产生阶段

近代地理学产生与德国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等地理学家群体的贡献密切相关。他们对地理学知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①提出和阐述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和研究范式等在内的若干地理学元问题。②提出、阐述和践行科学实证精神和科学实证方法论。③通过发现、整理和集成以及创新等途径生产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具有一定严密形式逻辑体系的地理科学知识系统。④地理科学知识学科化,形成一系列主题较为鲜明的分支学科。⑤通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学科意识的职业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近代自然地理学创始人,对地理学的知识贡献主要反映在《宇宙》《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等论著中,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地理学主要探讨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地理学研究特定自然要素,应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度地带学说。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对地理学的知识贡献主要反映在《地学通论》等论著中,阐述了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论和人地关系理论;界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指出地理学的基本观念是差异性中的一致性;将地理学二分为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

(二)近代地理学发展阶段

在地理学学科地位与学科边界、地理系设置及其发展、地理学概念术语化、自觉研究和检视地理学自身、自觉接受和运用逻辑实证主义、地理科学自觉传播和自觉学习、地理学分支学科构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学术传统和学派化、规范学术著作和标准教科书系统编撰等方面有重要进展。

1.在地理学元问题上,德国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将地球表面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20世纪初,瑞典S.德·耶尔充实了关于地球表面的内容,认为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交互重叠地带。

2.在地理学统一性上,关注多种“二元性”,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二元性以及“普通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二元性。相关讨论对地理学在现代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3.在地理学知识系统化上,形成了若干传统和学派。(1)人地传统与环境学派。有文献称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弗里德里希·拉采尔、E.C.森普尔、E.亨廷顿是这一传统和学派中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若干人地关系论的学说、理论或观点,包括地理环境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论等。人地关系可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P.维达尔-白兰士和J.白吕纳。中国地理学在人地关系传统与环境学派方面,竺可桢、张其昀、李旭旦、吴传钧等具有重要阐述。吴传钧将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结合起来,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和思想及理论。(2)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区域描述力求“理性基础上的具体描述”,远高于古代地理学时期的“感性基础上的具体描述”,前者属于科学描述层面,后者属于经验描述层面;形成和建立了区域地理研究范式。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A.赫特纳,美国R.哈特向、D.S.惠特尔西、P.E.詹姆斯,法国E.de马东、A.德芒戎,苏联N.N.巴朗斯基、N.N.科洛索夫斯基,中国王德基等。李春芬《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和刘德生《亚洲自然地理》等都有重要贡献,形成了系统的地理环境整—差理论。(3)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为深入研究地表纷纭多样的现象,出现了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的景观学派。德国奥托·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景观是一个构成区域的外貌单元。同时代的德国S.帕萨尔格则认定景观是一种地域类型,即地表相关要素的集合体,其界限的确定最为重要,划分的最好标志是植被。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C.O.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形态学》,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并认为景观由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构成,自然景观即一地区在人进入前的原始景观,文化景观即被人所改造过的景观。苏联地理学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承认文化景观的存在,因此经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使用了“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及其理论。这一理论曾在苏联区域开发和经济区划中发挥巨大作用。60年代初,V.A.阿努钦在其著作中,试图把地理学的生态、区域和景观观点结合起来,从综合研究地域复合体特别是区域出发,认定了统一地理学的存在。这符合地理学的一元化传统,又适应了60年代后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得到地理学界的重视。中国在这一传统上主要表现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科和文化地理学学科等上。

4.在地理实证科学知识上,M.F.莫里于19世纪中期第一个提出大气环流模式,发表了近代海洋学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学》(1855);俄国B.B.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后期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和自然地带学说;美国威廉·莫里斯·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侵蚀轮回学说;德国W.柯本从20世纪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气候分类法和大陆气候模式;英国H.J.麦金德先后于1904年和1919年推出陆心说的地缘政治理论;英国A.J.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区划;德国W.克里斯塔勒于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学说;法国朱尔·德芳丹于30年代主编《人文地理丛书》,包括《人和山地》《人和海洋》《人和风》《人和土壤》等,是人地关系实证研究的反映;苏联A.A.格里戈里耶夫和M.I.布德科于40年代提出了辐射干燥指数的概念,并且概括了全球陆地地理地带的周期律;同时,C.B.卡列斯尼克于1947年发表《普通地理学原理》,布德科于1956年发表《地表面热量平衡》等。

5.在地理学区域差异上,近代地理学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别。中国近代地理学在地理学元问题、地理学理论、地理学方法和地理知识等方面均有区别于西方的重要成就,并形成独特的地理学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