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的写作方法

本书主要从经典文献出发,从地下新出土的文献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方法上,主要运用二重证据法。早在晋代魏襄王汲冢墓出土《国语》三篇,“多言晋、楚事”,可惜已经亡佚。20世纪出土的简帛数量巨大,内容珍贵,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土的《国语》文献有甘肃藏敦煌写本残卷《国语·周语下》[7]、慈利战国简《吴语》,[8]还有一些和《国语》属于同类,如上博简、清华简的春秋事语类文献。近几年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发现其中不少和《国语》性质相同,被张政烺先生称为“事语”,[9]李零教授也认为:“古代史书有 ‘语’或 ‘事语’这种体裁,《国语》和《战国策》都是这一类。它和 ‘春秋’关系密切,但不是编年大事记,而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记事记言片段。《左传》就是利用这类材料,按鲁《春秋》编年整理而成。”[10]从这些出土文献来看,先秦这类古书有很多,结合《国语·楚语上》申叔时“九艺”的话,说明春秋时期确有一种专门编纂供教育国子用的《语》书,具有“明德”的体用特征。基于以上原因,应该进一步认识《国语》并加以研究。新的学术理念和出土的材料促进了《国语》研究。近些年《国语》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本书由文学的视角切入,透过分析比较不同,从文本出发,不泥古也不盲从,以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尽量不做宏大的论述,而从具体的现象出发来揭示问题,从具体的作品入手进行研究。此外还采用了分析归纳、比较综合、文献考据、统计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