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0多年前,一位威尼斯15 岁的少年充满着对遥远神秘东方的憧憬,怀揣着发现珠宝盈野异域的梦想,在蒙古黄金家族开创的欧亚“全球化”帝国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世界的广度,体验了个体生命的厚度,领略了丝路上诸多东方文明的魅力。他就是伟大的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他之所以闻名于世,得益于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然而,《游记》自从问世起,就与其作者本人备受关注却也饱受争议。因为马可·波罗经常使用“数百万”计来形容元帝国的人口、军队、城市和财富等,故他被同时代的人嘲讽为“百万先生”。他的名字也成为“吹牛大王”的代名词,他的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学术界也就此进行了数百年的探讨与争鸣。诸如,该书的作者是马可·波罗吗?他是“吹牛大王”吗?该书的内容真实吗?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他的作品产生过怎样的影响?等等。直到如今,是非观点仍然不绝于耳,如同人文学界的“历史之问”。其中,“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游记》全书229 章中记录中国的部分占82章,分量最大。书中热情洋溢地描述了疆域辽阔、文明昌盛、财富无数和宫殿辉煌的繁荣中国,这是对还处于“黑暗”中世纪的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产生极大冲击力的最重要部分。

于是,否定论者、怀疑论者与支持论者围绕“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问题”展开了长达七个多世纪的论争,论著成果可谓丰硕。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有详细的介绍与评介,在此不再赘述。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的前辈学者多是参照马可·波罗书的记述与中国史料印证,用实证的方法就具体问题来论证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但对欧美和日本等国外学界对马可·波罗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的了解相对滞后;国外的学者尽管有着《游记》文本的古欧洲语言、考古、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优势,但因不熟悉中国古文本、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同行的研究成果等问题,也需要看到当前中国学界对马可·波罗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路径。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世雄和杨志玖先生出版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成果之后,国内还没有关于“马可·波罗来华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为了中国“马可·波罗学”的发展和进步,笔者联络了目前国内学界研究马可·波罗问题的后继学者,将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为《马可·波罗来华问题研究》,献给历史上这位从陆上丝路来华、从海上丝路回欧的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的伟大旅行也与当今中国倡议并开展的“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和宏大战略有着共同的愿景,那就是费孝通先生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着呈现给读者最近20余年来国内马可·波罗学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以“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问题”的研究为红线,全书从六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主要对自14世纪《游记》问世的700 多年来,西方以及国内学界对马可·波罗以及《游记》的研究和接受历程。作者主要归纳了欧美(特别是意大利)、中国、日本等学者的研究情况,也指出当前学界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点明本书的学术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第二章,在批判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历史地理研究的石坚军副教授利用汉文、蒙文及波斯文等资料,对马可·波罗游历的上都、亦集乃城和云南等地路线的详细考察,论证了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经历以及他所记的不实之处。

第三章,主要研究《游记》中记述的关于蒙古汪古部政治中心的演变、节日宴会和经济税收问题。首先,石坚军根据《游记》的记述来考察元初汪古部政治中心变迁的研究。其次,研究元史的马晓林副教授根据文献资料与马可·波罗所记元朝皇帝的诞节宴会进行对照研究,说明他有机会参加王室的宴会活动并得以近距离观察。最后,马晓林研究马可·波罗所记杭州税收数字的可靠性,说明作为商人的马可·波罗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特有关注。

第四章,长期关注中西文化交流的姬庆红与马晓林则拓宽了前辈的学术视角,对《游记》中论述的中国西北问题给予了关注。作者利用威尼斯国立图书馆有关马可·波罗的档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地方志等资料,研究马可·波罗对中国西北的丝路枢纽张掖、景教以及特产麝香的记载,证明了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

第五章,马可·波罗来华丝路上所记的,主要包括克什米尔佛教、长老约翰传说和东方三博士传说。通读《游记》全书,研究者发现,波罗是以一个“国际化”蒙古人的视角来观察宗教问题,他并非独尊基督教。基督教的同宗“异端”——景教、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在其《游记》中都有一席之地。在某种程度上,马可·波罗的文化认同观,超越了种族和宗教认同的自大与狭隘,挑战了中世纪以及近现代的“西方中心论”,给西方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

余论,通过对马可·波罗家族的遗嘱、教会档案和遗产清单等文件进行研究后发现,“马可百万”绰号与他的百万家产、传奇身份相契合,而不是西方讹传的它是“说谎大王”的代名词。

窃以为,本书中的四位学者写作的15篇论文(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姬庆红写作了第一章的第一节,第四章的第一、三节,第五章的第二、三节;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石坚军写作了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一节;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晓林副教授写作了第一章的第二节,第三章的第二、三节,第四章的第二节,第五章的第一节;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延庆写作了余论部分),足以为马可·波罗摘掉戴了近700年的“说谎大王”的帽子,亦能为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的《游记》正名,进而为他来华的真实性提出有力的辩护。本书认为,公正而客观的结论是,马可·波罗是中世纪意大利横跨欧亚漫长丝路的伟大旅行家,是在元帝国旅行、居住并经商17年的色目人,是以文化认同来看待不同文明的“国际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一座重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