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本书的构架与特点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旅俄华侨历史与现实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收录,弥补以往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缺失。为本书赐稿的不仅有学界的资深专家,还有学界新秀。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视角探索了旅俄华侨研究的问题和趋势,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旅俄华侨的生活状况、经济文化活动、社团组织活动、教育活动、华侨形象等,通过一个个不同历史事件,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俄关系。

为了集中展示旅俄华侨的研究成果,本书收录了国内外19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按照时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帝俄和苏联早期的华侨华人;第二部分:新中俄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的华侨华人。内容包括清末民初留苏教育、二十世纪初的旅俄华侨、女性华侨、十月革命前生活在集体农庄的华农、旅俄华工形象的转变、旅俄华工联合会机关报《旅俄华工大同报》、北洋政府的护侨活动、俄罗斯时期的莫斯科华商、俄罗斯华侨现状分析等,主要论述从1860年《北京条约》至今一个半世纪以来旅俄华侨的发展轨迹。本书是会集百家之长,会聚中外学者高层次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基础性研究资料,是深化旅俄华侨史研究的尝试。

本书论文内容、基本观点均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实用性较强,所依据档案史料及调查资料大多为作者原创、属首次发表,学者们采取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法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比较的方法;采用史学二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史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旅俄华侨华人不可或缺的史料。

本书通过采集不同时期旅俄华侨原始材料,展现了一个半世纪以来旅俄华侨的生活状况,记录他们在俄的酸甜苦辣及人生足迹,还原了旅俄华侨真实历史面貌,描绘了旅俄华侨在多方面因素如人口数量、文化程度、职业结构、生活状况等影响下,个体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旅俄华侨的个性特点。

选编结集过程中,所有论文保持刊发时的原貌,并注明出处,希望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旅俄华侨历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