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崆峒
(宋)张亢[1]
四面千峰起,中心一水通[2]。路穿云树密[3],势压玉关雄[3]。
此地开慈日[4]。当时拜顺风[5]。二乘由相别[6],三语与无同[7]。
遍诣耆阇岭[8],深疑睹史宫[9]。钟声遥度陇[10],刹影半沉空[11]。
绝顶人难到,平川目未穷。尘襟聊抖擞[12],一瞬出樊笼[13]。
【注释】
[1]张亢(生卒年不详):字公寿,张奎弟。北宋临蒲人。仁宗时(1022—1063)举进士。为广安军判官,升徐州总管。曾任泾原路兵马钤辖,知渭州(今甘肃平凉)。
[2]一水:指胭脂河。
[3]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
[3]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4]慈日:佛教节日。
[5]顺风:宋代一种包头软巾。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6]二乘:佛教语。一般包括声闻乘与缘觉乘。南朝梁·沈约《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奚不如是。”相:佛教用语,指物质的形成或状态。即请法之形象状态。
[7]三语:佛教用语。即如来所说的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
[8]耆阇(shé):耆阇崛山的简称。又译为灵鹫山、灵鸟山、灵鸟顶山。在中印度摩羯陀国王舍城东北,为释迦牟尼说法之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引《西域记》:“耆阇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阇崛山。胡语‘耆阇’,鹫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正言姞栗陀罗矩吒山,此译云鹫台,又云鹫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译云鹫头或云灵鹫者,一义也。”
[9]睹史宫: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中常住讲经法处。
[10]陇:陇山。
[11]刹:佛寺。
[12]尘襟:世俗的胸襟。抖擞(dǒusǒu):佛教语。头陀的别称。《法苑珠林》:“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13]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不自由的境地。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前四句写崆峒山之景:胭脂河从千峰中穿过,山上长满高耸入云的树木,气势雄伟。中间八句写佛事活动及寺院建筑,并从中领悟出佛教深邃的教义精髓。后四句写登临的感慨:来到崆峒山犹如鸟出樊笼,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