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赵佑的困惑

平常丫鬟伺候他沐浴,都是穿着亵衣的。

天冷的时候,还有丫鬟专门暖床,齐衡睡觉的时候被窝里都带着体香。

齐衡两世为人,上辈子也是吃过肉的。

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声色犬马。

但齐衡怕伤了身子,一直忍住了。

如今平宁郡主给他换了几个姿色更胜一筹,还经过精心打扮的。

以后天天在他面前晃荡,他真没有自信还能忍住。

平宁郡主可不知道齐衡再想什么,训了一通话后,看向齐衡道:“衡儿,你把她们领回去交给宁嬷嬷吧。”

“是!”

齐衡回过神来应了一声,起身行礼领着六个丫鬟回了自己院子。

宁嬷嬷其实早就得到了吩咐,对此并不意外。

“公子,人交给奴婢就行了,不过还得劳烦公子为她们取个名。”宁嬷嬷微笑道。

“取名?”

齐衡一怔,疑惑道:“她们以前没名字么?”

“公子,以前有没有不重要,到了公子院里,自然要按照公子的意思来。而且她们之前的名字太乱,也不便公子记。”宁嬷嬷微笑道。

齐衡哪里会取名,更别说还是六个了。

但宁嬷嬷说的也有道理,六个丫鬟名字又比较杂的情况下,确实很容易弄混。

齐衡沉默了一会,道:“那就按照橙红绿青蓝紫为名吧。她叫小橙,她叫小红…”

齐衡按照顺序依次命名,主打的就是一个方便记。

宁嬷嬷闻言忍不住提醒道:“公子,这汴京很多公子哥为身边的丫鬟取名时,都是从一些诗词中选取的。”

人家给身边丫鬟取名,都显的很诗情画意。

到了齐衡这里,以颜色命名就算了,还统一在前面加个小,那叫一个随意。

“不用那么麻烦,嬷嬷刚刚不是说为了方便记么,这样就挺方便的。”齐衡摆手道。

宁嬷嬷闻言也没办法,只能应了下来。

齐衡丢下宁嬷嬷调教丫鬟,自己则去了书房看书了。

他看的自然不是四书五经那些,而是话本。

随着年纪增长,加上齐衡一直表现的很自律,现在他看话本也无需偷偷看了。

…………

“臣拜见殿下!”齐衡躬身行礼道。

今天他本来准备出门游玩的,赵佑却派人召他入宫。

“免礼!”

赵佑高兴道:“孤好久未见衡哥哥了,今日休沐无事,便想着召衡哥哥入宫陪孤说说话,没耽误衡哥哥正事吧?”

“臣参加乡试后,一直闲在家中,哪有什么正事。”齐衡微笑道。

“那就好,衡哥哥坐下说话。”

“谢殿下!”

齐衡谢恩后坐了下来。

等宫女送上茶水点心,赵佑摆了摆手道:“你们都退下吧。”

“是!”

殿内伺候的宫女太监闻言行礼退了出去。

“以前书里读到君不密则失臣,孤如今才算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赵佑忍不住感叹道。

齐衡听出赵佑话里的意思,无非就是认为上次他献计的消息是他身边人泄露的。

至于是赵佑自己感悟到的,还是官家提醒的,就不知道了。

不过这种话题即便此时殿内只有他们两人,他也不太好接。

“殿下无需介怀,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齐衡微笑道。

“嗯,那就不说这个了。”

赵佑说道:“这几日韩师跟孤讲了朝廷存在的一些积弊,孤也问了父皇,父皇说积弊确实存在。”

“韩师说,朝廷的积弊问题,是一些错误制度导致的。但是孤不明白,许多官员都夸赞太祖太宗,既然如此,太祖太宗制定的制度,为什么会出问题?”

赵佑皱眉道:“这个问题孤问过父皇,也问过韩师,他们都未能给孤答案。衡哥哥能告诉孤为什么么?”

齐衡闻言沉默了,官家和韩章给不出答案,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这其中牵涉到太祖太宗。

大宋虽然是太祖建立的,可那时候很多东西并不是特别完善,不少制度都是在太宗时最终确定下来的。

积弊的源头就是太祖太宗定下的那些制度。

大宋最严重的问题无非是冗官、冗兵、冗费。

前二者就是重文轻武导致的,重文自然要优待文官,于是出现了冗官现象。

而轻武则导致军队战力弱,加上北方无险可守,为了边疆安稳,就只能多养兵。

而官员和兵马多了,开销也就大了,近而延伸出冗费的问题。

据齐衡所知,军费开支就占用了大宋财政收入的七成一上。

而官员俸禄开支,则占据了其中的一成。

这二者就占据了每年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

也就是说大宋实际能够动用的钱财,只有不到两成。

这点钱粮,一旦出现什么天灾,根本不够用。

这也是大宋一有天灾就会出现叛乱的原因。

百姓缺乏抵御天灾的能力,朝廷同样也缺乏快速应对得能力。

大宋虽然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可却不代表朝廷富裕。

但是这些和太祖太宗当年定下的制度有关,无论是官家还是韩大相公,都不好把这其中的内情点明。

“殿下,要说朝廷如今的积弊和一些制度有关,并没有错。但是那些制度本身也没有有错。”

齐衡斟酌许久说道:“大宋初立时的情况和如今并不同,当时的制度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去制定的。可如今大宋立国已有百年,所面临的情况和当时并不一样。”

“就好比开国之时,文人稀少,太祖重视文人,乃是千金买马骨之举。而如今天下读书人非常多,多到朝廷已经用不完了。”

“殿下应该知道,每次科举金榜题名的进士,除了少部分会被授予实职,大多数都只能授予虚职。”

“因为大宋不需要那么多官员,也没用那么多位置来安置那些官员。”

“那为何不减少录取人数呢?”赵佑疑惑道。

“减少录取人数是可以,但是天下那么多读书人,若每次科举只录取几十人,那些读书人能愿意?”

齐衡顿了顿,低声道:“就算是朝中的官员也不会同意,因为他们的子嗣一样会参加科举,录取的人数少了,他们子嗣考中的几率自然也会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