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入龙城

  • 广阔天地
  • 旻缶
  • 2960字
  • 2025-04-07 11:21:42

2008年 7月,骄阳似火,蝉鸣在枝头喧嚣。邓州大学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郭康,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紧张,踏上了前往邓州市代管县级市海北市龙城街道龙城村的路。此时的他,年仅 22岁,风华正茂,满脑子都是如何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

一路颠簸,郭康终于来到了龙城村村委会。一进院子,就看到几个村民正坐在门口闲聊,他们穿着朴素,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郭康赶忙上前,礼貌地打招呼:“叔、婶儿,你们好啊!我是新来的大学生村官郭康,来这儿报道的。”

其中一个瘦高个的村民,上下打量了郭康一番,撇了撇嘴说:“大学生?来我们这穷村子能干嘛?别是来镀镀金,过几天就走了吧。”旁边一个胖婶也附和道:“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吃得了这苦?”郭康心里一紧,忙解释道:“叔、婶儿,我是真心想为村子做点事儿的,我学的是管理学,肯定能帮上忙。”但村民们只是笑笑,眼神里满是怀疑。

这时,一个声音从屋里传来:“别在那瞎说了,小郭是组织上派来的,肯定有他的本事。”说话的是村支书张婶,她四十多岁,留着齐耳短发,眼神里透着干练。张婶走出来,拉着郭康的手说:“小郭啊,欢迎你来咱们龙城村,以后有啥困难,尽管跟婶儿说。”郭康感激地点点头。

还没等郭康喘口气,就有村民来反映问题了。一个大叔着急地说:“支书,俺家那几亩地的灌溉渠又堵了,这眼瞅着庄稼都快旱死了,咋办啊?”张婶皱了皱眉,转头对郭康说:“小郭,这事儿你也跟着去看看,了解一下情况。”郭康连忙应下。

到了地头,郭康看到灌溉渠里堆满了淤泥和杂草,根本没法通水。大叔在一旁唉声叹气:“这都堵了好几天了,俺一个人也弄不完啊。”郭康心想,这正是自己表现的机会,于是他卷起裤腿,跳进渠里说:“大叔,我帮您一起清理。”大叔惊讶地说:“你这大学生,还真干啊?”郭康笑了笑:“大叔,您别小瞧我,我既然来了,就不会怕吃苦。”

就在郭康卖力清理的时候,村里的几个年轻后生路过,看到郭康在渠里,其中一个阴阳怪气地说:“哟,这大学生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在这干苦力呢。”另一个也跟着起哄:“说不定就是做做样子,等会儿就喊累了。”郭康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没有理会,继续埋头干活。

好不容易清理完一段,郭康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手上也划破了几道口子。大叔心疼地说:“小郭,歇会儿吧,别累坏了。”郭康却摇摇头:“大叔,不行,得赶紧把渠清理通,不然庄稼就真的没救了。”在郭康的坚持下,两人终于把灌溉渠清理干净,水缓缓地流进了农田,大叔激动地说:“小郭,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俺这一季庄稼可就完了。”郭康看着流淌的水,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回到村委会,张婶看到郭康狼狈的样子,又是心疼又是欣慰:“小郭,辛苦了。你这孩子,还真有股子倔强劲儿。”郭康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张婶,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来这儿不是混日子的。”

然而,郭康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村里有个叫刘二的村民,平时游手好闲,喜欢挑刺儿。他找到郭康说:“大学生,听说你今天去帮人挖渠了?这能解决啥问题?村子里的事儿多着呢,你能一个个都解决了?”郭康耐心地说:“刘二哥,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只要能帮到村民,我觉得就有意义。而且我会慢慢想办法解决其他问题的。”刘二却不屑地哼了一声:“就你?别做梦了。”

晚上,郭康躺在村委会宿舍的床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经历,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想要得到村民们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第二天,郭康主动找到张婶,说想了解一下村里的整体情况,看看能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善村子的现状。张婶带着他走村串户,一边走一边介绍:“咱们村子啊,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但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产量一直上不去。而且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道路狭窄,交通不便,这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郭康认真地听着,把这些问题都记在了心里。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村里的小学。郭康看到学校的教室破旧不堪,桌椅板凳也残缺不全,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张婶说:“张婶,咱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改善一下学校的条件?孩子们是村子的未来,不能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张婶无奈地叹了口气:“小郭,我也想啊,可是村里没钱,这些年一直想修,但就是凑不齐资金。”

郭康回到宿舍后,开始查阅各种资料,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想到了自己在大学里认识的一些企业老板和公益组织负责人,或许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于是,他开始写项目计划书,详细阐述了龙城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后的前景。

几天过去了,郭康陆续联系了几个企业和公益组织,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就在他有些沮丧的时候,刘二又出现了。刘二看到郭康整天忙忙碌碌,却没什么成果,又开始冷嘲热讽:“我就说你不行吧,别白费力气了。”郭康咬咬牙,没有回应刘二的挑衅,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做出成绩才能堵住这些人的嘴。

又过了几天,终于有一家企业对郭康的项目计划书产生了兴趣,愿意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学校的修缮。郭康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跳了起来。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婶和村民们,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郭,你真行啊!没想到你还真能拉来资金。”张婶高兴地说。之前那些对郭康有偏见的村民,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小郭,是俺们错怪你了,你是真心为村子好。”那个瘦高个村民不好意思地说。

然而,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村里有个叫王富贵的村民,他觉得自己的土地离学校较远,修缮学校占用的土地应该给他更多的补偿,否则就不同意施工。郭康多次上门劝说,王富贵却始终不松口。

“王大叔,咱们修缮学校是为了村里的孩子们,是好事儿啊。您就当是为了孩子们,多支持支持吧。”郭康诚恳地说。王富贵却固执地说:“不行,我的地也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不能就这么白白被占了。”

郭康知道,王富贵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只是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他和张婶商量,决定从其他方面给予王富贵一些补偿,比如帮他申请农业补贴,提供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子。经过一番努力,王富贵终于被打动,同意了施工。

随着学校修缮工程的启动,郭康也变得更加忙碌。他每天都在施工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管理学知识,为村里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种植计划,引进了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高产品种。

在郭康的努力下,龙城村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校的修缮工程进展顺利,孩子们即将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村民们对郭康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他们开始主动找郭康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难。

“小郭啊,俺家那儿子,初中毕业就不想读书了,你说这可咋办啊?”一位大妈忧心忡忡地问。郭康耐心地说:“大妈,现在社会发展快,没文化可不行。您可以跟他好好谈谈,让他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要是他实在不想读书,也可以去学一门技术,以后也好找工作。”

“小郭,你看俺们村这道路,能不能也修一修啊?”一个大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郭康点点头:“大叔,您放心,这事儿我一直记在心里呢。等学校的事儿忙完,我就想办法解决道路的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郭康在龙城村的生活也越来越充实。虽然困难和挑战不断,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龙城村变得越来越好。在这片广阔天地里,他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只待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