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五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已经是四月了,青山村外的山坡上才零星冒出些嫩绿。姜晓兰坐在拖拉机的拖斗里,紧紧攥着自己的行李,手指关节都泛了白。她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到了,到了!“同车的几个知青兴奋地喊起来。
姜晓兰抬头望去,只见一片灰扑扑的土坯房散落在山脚下,村口一棵老槐树刚刚抽出新芽。拖拉机“突突“地喘着粗气,停在了槐树下。十几个村民已经等在那里,有男有女,都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裳,脸上刻着风吹日晒的痕迹。
“同志们辛苦了!“一个五十来岁、皮肤黝黑的男人走上前来,他是青山村的生产队长赵大柱,“我是赵队长,代表青山村全体社员欢迎知识青年来我们村插队落户!“
姜晓兰跟着其他五个知青下了车,腿坐得有些发麻,差点没站稳。她悄悄打量着这个即将生活的地方——土路两旁是低矮的土坯房,墙上用白灰刷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几只瘦骨嶙峋的土狗在远处吠叫。
“这位是姜晓兰同志,从省城来的。“赵队长照着名单念道。
姜晓兰赶紧上前一步,声音有些发抖:“大家好,我是姜晓兰,今年十八岁,高中毕业。我一定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好好劳动改造思想...“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人群里传来一声轻笑。姜晓兰脸一热,循声望去,看见一个高个子的年轻男人正捂着嘴。那人见她看过来,赶紧放下手,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眼睛亮得像星星。
“程卫东!严肃点!“赵队长呵斥道。
那个叫程卫东的年轻人立刻挺直了腰板,但眼睛里还带着笑意。姜晓兰低下头,感觉耳朵根都烧了起来。
分配住处的时候,姜晓兰和另一个女知青王丽被安排在了村西头的李婶家。李婶是个寡妇,儿子在部队当兵,家里就她一个人,空着两间厢房。
“这间给你们住,虽然简陋了点,但遮风挡雨没问题。“李婶推开厢房的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房间不大,泥土地面,靠墙摆着两张木板床,窗户上糊着发黄的报纸。
王丽皱了皱鼻子,姜晓兰却笑着说:“谢谢李婶,这比我们想象的好多了。“
收拾行李的时候,王丽抱怨道:“这破地方,连电都没有,晚上怎么过啊?“
姜晓兰正往墙上钉钉子挂毛巾,闻言停下动作:“既来之则安之吧。我爸说农村虽然条件差,但乡亲们都很朴实。“
“你爸当然这么说,他又不用来。“王丽撇撇嘴,“我听说这里连吃水都要去井里挑,我可干不了重活。“
姜晓兰没再接话。她从小在省城长大,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厂工人,家里虽不富裕,但也从没为吃穿发过愁。这次下乡,她确实是抱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态来的,但真到了这里,心里还是忍不住打鼓。
晚饭是在李婶家吃的,玉米面窝头和咸菜,还有一碗看不见油星的野菜汤。王丽吃了几口就放下了,姜晓兰却硬着头皮把分给自己的那份吃得干干净净。
“好闺女,不挑食。“李婶笑眯眯地说,“明天开始你们跟着妇女队下地干活,早上五点就得起。“
“五点?“王丽惊呼。
姜晓兰在心里叹了口气,看来艰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