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机遇

七月底的暴雨来得又急又猛。程卫东蹲在修理铺的屋檐下,看着如注的雨水在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坑。已经连续三天没生意了,货架上剩下的零件不多了,而该收的账款却迟迟要不回来。

“东哥,有你的信!“邮递员小张穿着雨衣,在门口跺了跺脚上的泥水。

程卫东接过信,是省农机研究所寄来的。他迫不及待地拆开,随即失望地叹了口气——他投稿的技术改进方案被婉拒了,理由是“缺乏理论依据“。

“怎么了?“姜晓兰撑着伞从后院过来,怀里抱着刚收下来的衣服。

程卫东把信递给她:“还是不行。“

姜晓兰快速浏览了一遍,安慰道:“至少人家给你回了三页纸的意见,比上次强。“她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位刘工程师说你的想法很有实践价值,只是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可上哪弄数据去?“程卫东抓了抓头发,“咱们连个像样的测量仪都没有。“

姜晓兰沉思片刻:“县农技站不是新进了批设备吗?我有个学生家长在那儿工作...“

正说着,一辆沾满泥浆的吉普车“嘎吱“停在门口。车上下来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径直朝他们走来。

“请问是程卫东同志吗?我是地区农机局的李建国。“

程卫东连忙站起来,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我是,您请进。“

李建国环顾狭小的修理铺,目光在墙上贴的各种手绘图纸上停留了片刻:“听说你改良的小型脱粒机效果不错?“

“还...还行。“程卫东有些局促,“就是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做了点小改动。“

“能看看实物吗?“

程卫东领着李建国来到后院临时搭建的工棚。那里摆着一台看起来有些粗糙的机器,外壳是用废旧铁皮敲打的,但内部结构却十分精巧。

“有意思。“李建国蹲下来仔细查看,“这个筛网角度调整得很巧妙,损失率多少?“

“不到百分之三,比国营厂的低两个点。“程卫东说起技术就忘了紧张,“我还加了个安全装置,防止小孩手伸进去...“

李建国听完演示,突然问:“有兴趣参加下个月的地区农机展销会吗?“

“展销会?“程卫东和姜晓兰异口同声。

“对,改革开放嘛,鼓励技术创新。“李建国掏出张表格,“这是报名表,不过...“他犹豫了一下,“展位费要两百块。“

两百块!这相当于他们现在两个月的收入。程卫东刚要婉拒,姜晓兰却抢先道:“我们参加,谢谢李局长给这个机会!“

送走李建国后,程卫东急道:“晓兰,咱们哪来两百块钱?“

姜晓兰神秘地笑笑:“昨天学校补发了去年的科研津贴,正好两百四。“见丈夫要反对,她按住他的手,“东子,这是个机会。李局长亲自上门,说明你的机器真有价值。“

程卫东望着妻子坚定的眼神,胸口涌起一股热流。他重重点头:“好,我去!不过在这之前,得把机器再改进一下。“

第二天,姜晓兰下班回来,发现院子里多了个人。一个瘦高的年轻人正在帮程卫东搬运铁板,动作麻利却略显生疏。

“晓兰,这是张建军,新来的帮手。“程卫东介绍道,“建军,这是我爱人姜老师。“

张建军拘谨地点头:“姜老师好。“他约莫二十出头,眉清目秀,但右脸颊有道明显的疤痕。

后来程卫东告诉姜晓兰,张建军是刑满释放人员,之前在劳改农场学了些机械修理。今天来铺子找活干,只要管饭不要工钱。

“你答应了?“姜晓兰有些担忧。

“他手艺不错,人也老实。“程卫东低声说,“再说,咱们现在确实缺人手。你放心,我打听过了,他是因为打架伤人进去的,不是那种恶性犯罪。“

姜晓兰看着窗外正在认真擦拭零件的张建军,点了点头:“那就先试用几天吧。“

谁也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决定,竟成了“槐香农机修理铺“的重要转折点。

##第十一章冲突

地区展销会定在八月十五日,程卫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机器改良上。张建军确实是个好帮手,不仅手巧,还有些程卫东想不到的点子。

“东哥,我在农场时见过一种轴承安装方式...“他常常这样开头,然后提出改进建议。

这天下午,姜晓兰提前下班回来,看见两人满身油污地蹲在院子里,围着个拆开的发动机争论不休。

“晓兰!“程卫东兴奋地招手,“建军想出了解决漏油问题的办法!“

姜晓兰走近一看,只见发动机外壳上画着各种标记,地上散落着零件和草图。张建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道疤在阳光下格外明显。

“建军说可以用废弃的自行车内胎做垫圈,“程卫东解释道,“既便宜又耐磨!“

姜晓兰惊讶地看着张建军:“你懂机械制图?“

“在农场时跟一个老工程师学的。“张建军低头用袖子擦了擦鼻子,留下一道油渍。

晚饭时,姜晓兰特意多炒了两个菜。小程槐很喜欢这个“张叔叔“,缠着他问东问西。张建军虽然话不多,但对孩子出奇地耐心。

“建军,你以后就住后院那间小屋吧。“姜晓兰盛了碗汤给他,“工资咱们按天算,虽然不多...“

张建军连忙摆手:“不用不用,管饭就行!“

“那不行,“程卫东拍拍他肩膀,“你的点子值钱着呢。“

夜深人静时,姜晓兰靠在床头算账。除去展位费,路费住宿又是一笔开销。程卫东轻手轻脚地上床,从后面抱住她:“别算了,睡吧。“

姜晓兰叹了口气:“东子,我在想...要不要把教育局的工作辞了?“

程卫东猛地坐直:“什么?不行!“

“现在铺子越来越忙,槐儿也大了,娘的身体...“

“绝对不行!“程卫东罕见地提高了声音,“你好不容易有这份工作,怎么能放弃?“

姜晓兰没想到他反应这么强烈:“我只是觉得现在是个机会,你的农机具...“

“那也不能牺牲你的事业!“程卫东抓着她肩膀的手微微发抖,“晓兰,我创业是为了让咱们过得更好,不是要拖你后腿!“

姜晓兰愣住了。她突然明白,程卫东内心深处始终有个结——他害怕重蹈覆辙,像当年她父母指责的那样,成为她的负担。

“东子,“她轻轻抚摸他脸上的伤疤,“这不是牺牲,是选择。就像你当年选择留下来照顾程婶一样。“

程卫东的眼眶红了:“可是...“

“没有可是。“姜晓兰靠在他胸前,“咱们是一家人,记得吗?“

窗外,月光洒在后院那台正在改良的脱粒机上,金属表面泛着冷冽的光泽。明天,它将迎来又一次改进;而这对夫妻,也将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