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到了一九七七年秋。这天姜晓兰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听见大喇叭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恢复高考了!凡是符合条件的学生,不论出身,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姜晓兰手中的锄头“咣当“掉在地上。高考!这意味着她有可能回到城市,上大学,改变命运!她飞奔向大队部,想打听具体消息。
路上她遇到了程卫东,他显然也听说了这个消息,脸色复杂。
“你要参加高考吗?“他直接问道。
姜晓兰喘着气:“当然!这是我回城的唯一机会!“说完她才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伤了他,赶紧补充,“我是说...“
“我明白。“程卫东勉强笑了笑,“你成绩那么好,一定能考上。“
“你呢?“姜晓兰问,“你也应该试试。“
程卫东摇摇头:“我娘的情况你知道,我走不开。再说,我只上过一年高中...“
“但你这几年一直在自学!“姜晓兰急切地说,“我帮你补习,我们一起考!“
程卫东看着她热切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复习。姜晓兰从箱底翻出带来的高中课本,程卫东则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堆参考资料。他们常常学习到深夜,有时在队部,有时在程家,程母睡了以后。
“这个三角函数题应该这样解...“姜晓兰在草纸上画着图。
程卫东突然抓住她的手:“晓兰,如果你考上了,就会离开青山村,对吗?“
姜晓兰愣住了,她慢慢抽回手:“是的,但那还有很久以后的事...“
“不久了,只有两个月就考试了。“程卫东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我不想你走。“
姜晓兰的心揪了起来。这一年多来,程卫东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聪明、勤奋、孝顺,有着农村青年少见的见识和胸怀。但她同时也渴望回到城市,继续求学,过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先专心复习好吗?“她最终说道,“等考完试再想这些。“
程卫东深深看了她一眼,没再说什么。
报名那天,姜晓兰和程卫东一起去了县城。排队时,程卫东突然说:“晓兰,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支持你追求自己的理想。“
姜晓兰眼眶一热,赶紧低下头填表。
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月,两人几乎废寝忘食。程卫东进步神速,尤其是理科,甚至比姜晓兰还强。但文科尤其是英语,他基础太差,姜晓兰不得不从头教他。
“发什么呆呢?“姜晓兰用铅笔轻敲他的额头,“这个时态变化要记住!“
程卫东却抓住她的手腕:“晓兰,我...“
“嗯?“
他最终只是摇摇头:“没什么,继续吧。“
考试那天,天气格外冷。姜晓兰和程卫东骑着自行车去县城的考场,寒风刺骨。程卫东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姜晓兰系上。
“加油。“他只说了这两个字,但眼神里包含了千言万语。
三天的考试结束后,姜晓兰感觉身体被掏空了。程卫东却显得很平静,甚至有些释然。
“我觉得我考不上。“在回村的路上,他突然说,“但你不一定,你答题很顺利吧?“
姜晓兰确实感觉不错,但她不想打击程卫东:“成绩出来前谁也不知道,说不定我们都能考上呢!“
程卫东笑了笑,没再说话。
等待成绩的日子格外漫长。姜晓兰经常失眠,想象着各种可能的结果。程卫东却似乎已经接受了现实,开始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腊月的一天,邮递员终于来了。姜晓兰考上了省城师范大学!而程卫东,果然落榜了。
“恭喜你。“程卫东拿着她的录取通知书,声音有些发抖,“我就知道你能行。“
姜晓兰不知该喜该悲。她实现了梦想,却要离开这个已经像家一样的地方,离开这个走进她心里的青年。
“我...我过年后再走。“她小声说。
程卫东突然紧紧抱住她,又很快松开:“我为你高兴,真的。“说完转身就走,背影僵硬。
那年春节,青山村格外热闹。知青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接到了返城通知,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只有姜晓兰时常望着程家的方向发呆。
临走前一天晚上,程卫东来找她。两人默默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正是他们曾经一起乘凉、读诗的地方。
“明天我送你。“程卫东说。
姜晓兰点点头,眼泪突然涌出来:“东子,我...“
“别说。“程卫东用手指轻轻按住她的嘴唇,“别说出来,这样我们都能好过些。“
月光下,他的眼睛亮得惊人。姜晓兰突然扑进他怀里,程卫东紧紧抱住她,仿佛要把她揉进骨血里。
“我会等你。“他在她耳边轻声说,“不管多久。“
姜晓兰抬起头,程卫东的唇轻轻落在她的额头上,如羽毛般轻柔,却又重若千钧。
第二天清晨,全村人都来送行。姜晓兰一一告别,最后走到程卫东面前。他穿着最干净的衣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个小布包。
“给你的。“他递过布包,“路上看。“
姜晓兰打开,是一本手抄的诗集,扉页上写着:“给晓兰——愿你在远方也能记得槐花的香气。“
拖拉机启动了,姜晓兰坐在拖斗里,看着程卫东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尘土中。她翻开诗集,第一页就是那首《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只是后面多了一段程卫东自己写的话:
“晓兰,无论你走到哪里,请记住青山村有个青年,他的心永远为你跳动。“
泪水模糊了视线,姜晓兰紧紧抱着诗集,就像抱着那个无法实现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