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祭旗决断,教徒难审
- 三国:从娶荀采到君临天下
- 参商引
- 2111字
- 2025-04-14 00:08:48
现在正处于黄巾起义的前期,在县城中抓住的太平教徒,可不是黄巾贼随便裹挟的流民。
他们可都是张角发展的徒子徒孙,分散在各地布道。
丁浩神色凝重,提议道:“钟公子,我们要不要去审审,说不定能得知一些黄巾贼的动向。”
钟辰闻言,说道:“审讯的事情,就劳烦丁县丞了。
不过恐怕也难审出什么有用的情报,况且我们现在的兵力也就几百人,仅仅是防守长社,就已经捉襟见肘了。
等朝廷主力军抵达,这些情报也该过了时效。”
钟辰环顾众人,话锋转变:“如今不仅是我们要坚持抵抗,还必须让城中的百姓参与进来!只有上下同心,方能有所胜算。”
丁浩愣了一瞬,继而问道:“公子的意思是?”
钟辰眼中闪过一抹冷意,掷地有声:“明日一早,将那些太平教徒押到集市,当众祭旗!
用他们的血警示流言蜚语的散布者,同时向全城宣告我们的守城决心,让百姓看到希望,也让他们知道,我们愿与长社共存亡!”
此话一出,议事厅内顿时一片肃然。
众人齐齐拱手齐声应道:“遵公子之令!”
钟辰转头看向乐进,郑重说道:“文谦,值守之事,全靠你费心些,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乐进抱拳,毫不犹豫道:“公子放心!”
随后,钟辰将目光投向冯靖,沉声说道:
“冯县尉,有劳你率部队收集滚木礌石,准备金汁,加固城防。若是黄巾贼兵临城下,守城战马虎不得!”
冯靖闻言,拱手应道:“靖必竭尽所能!”
几人散去之后,钟信低声问道:“星移兄,今晚回府休息吗?”
钟辰摇了摇头,淡然的取过一卷竹简,写下几列字,递给钟信,轻缓的说道:“不回了。劳烦你找人将这信送回府上吧。”
钟信伸手接过,点头应道:“唯。”
随即转身吩咐侍卫将信件即刻送往钟府。
夜幕低垂,钟府内灯火通明。
钟礼站在院墙边,巡视着四周,三十名青壮守卫和府中仆役正忙碌的布置防务。
每一处细节,都经过钟礼的反复推敲。
若有突发状况,至少要做到短暂抵挡,坚持到钟辰赶回来。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名家仆小跑至钟礼身边,捧着竹简递上,微微喘息道:“三公子,这是家主托人送回来的信。”
钟礼眉头微蹙,接过竹简,迅速扫了一眼内容,沉声道:“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诺!”家仆恭敬的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钟礼整理了思绪,随后快步前往后院堂屋,来到韩莹面前,躬身拜道:“见过阿母。”
韩莹正在烛火下翻阅书卷,闻声抬头,眼眸中透着端庄:
“星移今夜不回府了?看来事情进展顺利。”
钟礼沉稳的回答:“是的,长社已落入我们的掌控,还请阿母放心。星移兄托人捎话回来,让嫂子安心,说他不会有危险。”
听到此话,韩莹面色稍缓,轻轻颔首:“如此便好。我去告诉女荀,让她宽心。至于府上的事,叔彦,这段时间,由你多费心操持。”
钟礼恭敬答道:“这是儿的责任,阿母请放心。”
当夜,韩莹将荀采叫到房中陪伴,婆媳二人轻声絮语间,聊着夜话。
长社县,一夜无事。
翌日清晨,钟辰刚刚洗漱完毕,便听外头侍卫来报:
“公子,丁县丞来了。”
钟辰擦了擦脸上的水渍,匆匆迎了出去。
只见丁浩身着官服,神色疲惫。
钟辰不禁快步上前,关切地问道:“丁县丞,可是为了那些太平教徒,操劳了一整夜?”
丁浩长叹一声,眉头紧锁,忧虑不已:“唉,那群家伙顽固得很!
我们严刑拷打,只听他们嘶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狂热之状,令人心惊。
当然,也有几个软骨头,但可惜从他们嘴里根本没挖出什么有用情报。
他们抵达长社已有数日,对后续动向一问三不知。
黄巾贼发展迅速,局势一天一个样,想要精准掌握实情,难上加难。”
钟辰闻言,却释然一笑,缓声说道:“不足为怪。
随着黄巾贼势力的膨胀,他们内部呈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情报混乱也是情理之中。
不必过于焦心,丁县丞还需保持精力。今日监斩之后,你便好好休息,再去筹谋城内事宜。”
丁浩点头,双手拱起,沉声回道:“诺!一切听公子安排。”
县衙正堂
钟信、乐进和冯靖早已齐聚堂中,等待着钟辰的到来。
钟辰迈步而入,丁浩紧随其后。
“城内百姓,都通知到位了吗?”
乐进抱拳回道:“听闻今日要监斩太平余党,城中百姓奔走相告,凑热闹的可不少。”
冯靖随即补充道:“我们已在监斩现场周围布下守卫,以防不测。百姓虽多,但秩序不会乱,请公子安心。”
钟辰点点头,透着杀伐决断,说道:“走吧,今日便让长社先见见血。”
张角布道多年,确实收拢了不少民心,但还远远不够。
毕竟,大汉四百年的江山威望,纵使风雨飘摇,却仍未崩塌。
士族豪强尚且不必多言,普通百姓中,未受太平道恩惠者,远远比直接受益者更多。
更重要的是,随着黄巾贼势力迅速膨胀,组织松散、各自为战的弊端渐渐显现。
缺乏统一领导,张角深陷冀州,对其他地区鞭长莫及,导致起义军逐渐失控。
不仅是官吏与士族豪强,连许多无辜百姓也沦为黄巾贼屠戮劫掠的对象。
整场黄巾起义,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均不占,失败在所难免。
集市熙熙攘攘,临时搭建的小台子显得有些简陋,但周围却聚满了人。
士卒们已经将太平道的教徒羁押在侧,并与围观的百姓隔开。
台下的人群议论纷纷,彼此间低声交谈。
忽然,一声洪亮的呼喊打破了嘈杂的声音:“钟公子到!”
闻声,围观的百姓纷纷转头望去。
能居住在县城里的百姓,衣着比起乡村百姓略显体面。
相比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他们拥有城内的屋舍和一定的温饱的能力。
这就导致,他们不会轻易抛家舍业,更不会贸然加入反抗朝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