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古典散文与中国文化之关联研究
- 王成
- 450字
- 2025-04-28 20:24:44
第一章 高丽朝散文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高丽朝(918—1392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了巩固统治,高丽王朝积极向中国学习,汉文化得到了空前普及。徐居正《东人诗话》指出:“高丽光显以后,文士辈出,词赋四六秾纤富丽,非后人所及。”[1]高丽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金富轼、林椿、郑知常、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李穑、郑梦周等人,此时期的文学作品散佚严重,现有文集传世的大约有30种,包括李仁老《破闲集》、林椿《西河集》、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崔滋《补闲集》、李齐贤《栎翁稗说》、李穑《牧隐集》、郑梦周《圃隐集》等,共存诗2万余首、文4000多篇。
高丽时期是朝鲜文学史上各种文体确立的时期,汉文诗歌是众多文体中最受重视的,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除诗歌外,“散文也是古文、骈文、赋、应用文等凡中国散文文体无所不有,而且技巧娴熟,水平很高,小品文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三国史记》确立了史书的体式,在此基础上专门的传记文学也兴盛起来”[2]。本章选取金富轼、林椿、李奎报、李穑等的散文作为论述对象,探讨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