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本书选题的若干说明

在“韩国古典散文”语句中,“韩国”指分裂以前的整个朝鲜半岛,即古代朝鲜,并非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大韩民国(简称韩国)。现今学界在探讨、研究朝鲜半岛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问题时,有称呼“朝鲜”者,有称呼“韩国”者,称呼虽不统一,实则指向是一致的。本书所涉及的历史时段从高丽王朝(918年)延续到日本侵吞朝鲜、朝鲜王朝灭亡(1910年)。为了强调历史的延续性与文化的统一性,也为了便于指称,笼统地使用“韩国”(或古代韩国、朝鲜)的称呼,在涉及具体时间段时,再使用相应的王朝称谓,如高丽朝、朝鲜朝等。

散文的概念、内涵以及本书的研究范围。

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是开展研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所以在开展本书研究之前,有必要廓清“什么是散文”“散文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先对散文的概念、内涵等略作梳理、考辨,从而确定本书的研究范围、内容。

“散文”一词以文体出现始于宋代,吴讷《文章辨体·诏》引南宋吕祖谦云:“近代诏书,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2]之后,“散文”概念被频繁使用,并产生了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散文,指不重视声韵、不事对偶、写作自由、单句散行的文章,如先秦两汉散文、唐宋古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单句散行的文章,也包括对偶的骈文、押韵的辞赋及箴铭颂赞等。

现代学者也对“散文”的概念、内涵有所论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郭英德先生,他在《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断想》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些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而且不能仅限于集部之文,还应包容经部、史部、子部之文。”[3]他主张采用广义的散文观念,在他看来,“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采用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便于打破以往画地为牢的散文研究状况,可以将从先秦至清末的各种非诗歌、非小说、非戏剧的所有‘文章’,全部囊括在本项目的研究视野中”[4]。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样适用于韩国古典散文。我们选题中的“散文”采用广义的“大散文”概念,即除去诗词、戏曲、小说等文体外,都算作散文范畴而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