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晋武帝立嗣及其朝臣的分化与斗争——以齐王司马攸夺嫡问题为中心

宋代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九有关《晋书》的一则札记云:

晋武帝时大议论有四:惠帝定嗣,一也;贾后冢妇,二也;贾充、荀勖进退,三也;齐王攸去留,四也;晋之治乱存亡虽在此四者,然不过一本。昔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武帝二十五子,惠之无慧,帝自知之,而终不决者,恃愍怀尔。又明见充女不可,然竟纳为妇以成愍怀之酷,实勖辈弥缝其间。末年恐攸挟众望夺嫡,又为逐去以速其死。帝本于一事不了,故四事无不然,遂至举天下而弃之。

这里指出决定西晋“治乱存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但关键在于“惠帝定嗣”,由于武帝“本于一事不了,故四事无不然,遂至举天下而弃之”。验之史实,叶适的这一看法是十分深刻的。继嗣问题虽为皇家私事,但在君主专制时代,储君之废立往往关乎统治集团的分合,并由此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在这方面,像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杰出的君主都有沉痛的教训。至于晋武帝,其王朝再传而至崩溃,有如鱼烂,其直接的诱因正在于其立嗣之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晋之存亡不仅关乎司马氏之兴废,而且造成了中古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民族的迁徙,其影响至深至巨,诚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天子之家,犹庶人之家也。而其家事,往往牵动国事,至于毒痛四海,则政制不善,将一人一家之事,与国家并为一谈致之也。”[1]不过,对晋武帝立嗣及其矛盾斗争以往人们虽有所涉及,但其缘起、动机、过程和斗争之性质仍有值得深究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