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孝公与卫鞅的对话:“三代不同礼而王”
秦国政治史中可以看到以言论影响国君,说服执政者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事迹。其论说方式,往往以古喻今,借用古来成功人物的影响进行鼓动。
如卫鞅支持秦孝公变法,就通过这种方式说服国君,辩胜论敌。《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记载,卫鞅初见秦孝公,“说公以王道而未入”,又“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再“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对方以为“久远,吾不能待”,于是“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卫鞅自述:“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似乎其判断衡比,内心依然采用古史为标尺。
秦孝公和卫鞅决策变法,为平息反对意见,有著名的与保守派代表人物甘龙、杜挚的论辩: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7]
卫鞅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宣传改革。反对派提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主张,卫鞅则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一个主张变革的政治活动家,在进行政论宣传的时候却要以历史人物的历史表现增强说服力。这是中国政治活动中变法改制而采取“托古”策略的早期表现。[8]这种在秦国政坛的有效的政论宣传的风格,以“汤武”、“夏殷”的历史得失来影响当时的行政方向。卫鞅的言行,在中国改革史、中国变法史进程中,或许表现出策略方式的创始性意义。而这种策略,也是有深层文化理念的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