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 汤勤福
- 513字
- 2025-04-27 16:43:48
第一章 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朱熹学问博大精深,于哲学、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考据学均有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称之“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评价不可谓不高。作为一代学术宗师,朱熹给后代留下了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遗产,其中,他的史学思想又很有特色,而过去学界对此研究颇少。[1]
黄震曾说,“世不患不见其(朱熹)明理之书,患不见其政论之书”[2]。此政论之书除其他内容外,也较多地反映了朱熹的史学思想。朱熹既有《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之类很有特色的史学著作,也在其著述中写下了不少专论史学或涉及史学的文章;至于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语类》中,除散见各卷之外,专论历代和当代(两宋)史事的便有10余卷之多。正如邓艾民先生所说,“朱熹对于文学和史学的贡献,在《语类》中也有所保存。《语类》有关这方面的谈话虽然很散漫,但却极为广泛。其中片言只语,可能是他多年研究的结论,往往击中要害,发人深思”[3];钱穆先生甚至说,“朱子理学大儒,经学大儒,抑其史学精卓,亦旷世无匹”[4]。
朱熹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两宋时期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史学以及其他史家学影响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