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 汤勤福
- 1365字
- 2025-04-27 16:43:48
二 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
其次,两宋时期复杂多难的政治局面也是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之一。
赵宋是继五代而来的封建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阀跋扈的历史教训,宋初自太祖开始,陆续采取了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军权而归殿前、马、步“三衙”,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选拔和补充禁军,实行更戍法等一系列集中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末五代“方镇太重,君弱臣强”[13]的武人骄横逞强的局面。然而,由于军权过于集中,兵将分离,“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14],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基于宋初统治者抱有“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15]的思想,大量招募农民为兵,致使禁军从宋初的19万3千人激增到仁宗时的82万6千人,加上厢军,军队总数达“一百二十五万”[16],养兵之费猛增。军队人数虽多,但缺乏严格的训练,加之兵将分离,因而素质较差,战斗力不强,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战败,赵宋不得不用大量的绢帛银帑来换取暂时的安宁。况且,宋代科举之滥,选官无有穷极,“恩荫”之法又使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子弟大量进入官僚行列,官吏之多实为前代罕见。仁宗时宋祁深叹:“天下有定官无限员……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17],如此,人浮于事,俸禄有增无减,国家财政岂有不困乏之理!加之宋初立下“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18]这种过度纵容官僚地主的政策,必然导致兼并的狂潮,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贫富尖锐对立的状况。显然,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矛盾导致北宋艰窘多难的政治局面,也造成国库困乏的财政状况。
农民负担沉重,在难以生存时,不得不脱离户籍,成为浮民,甚至遁入空门。据统计,仁宗景祐年间,全国僧尼达到43万4千余人[19]。因此,北宋一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自王小波、李顺起义后,各地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一夫倡乱百夫从之,百夫倡乱千万人从之”[20],这种局面于北宋一代始终没有改观。而南宋统治者苟且求安,偏安江南一隅,积弊日重,更使国势每况愈下。再加上两宋时期各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观点不同,朋党之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这种内讧也削弱了赵宋王朝的实力。生于南宋初年的朱熹,对当时弊政耳闻目睹,深有感触,因而在宣扬理学思想的同时,也期望以史为鉴,力图寻求一条挽救危亡的路径,这是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政治原因。
朱熹对宋朝弊政批评很多,如对北宋过于集中兵权一事,指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21]平心而论,朱熹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评述北宋弊政与集权关系,不能不承认有其合理之处。他批评宋代科举“误人知见,坏人心术,其技愈精,其害愈甚”[22]。他清醒地看到科举制度带来的冗官之弊,因而也加以针砭:“国家官爵布满天下,而所以予之者,非可以限数也”[23],提出“不若且就今日之官罢其冗员,存其当存者,亦自善”[24]。显然,朱熹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当然,朱熹是为了挽救南宋危亡,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而阐述历史的,他推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纂《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的原因也就在此。不过仍须指出,作为一个学者,能够看到当时的弊政,并且进行抨击,力求改变现状,其进步性是无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