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成稿始于课题组对于地方人大工作及地方人大代表的关注与敬意。在对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关注中,课题组获得了湖北省C市地方人大十余年的代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档案。课题组很快发现这些档案记录着一批关注城市进步、倾听民众呼声、关心选区问题、着眼民生福祉、聚焦行业发展的一群地方人大代表的工作。这群代表来自不同的选区,有着不一样的职业背景,并兼具不同的政治身份,但是他们在推动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是相似的风雨兼程与不遗余力。正是这样一群人大代表,在所在选区和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充当着沟通的桥梁,也是这样一群代表,从行政的角度关注着行业的发展与未来,并因着自身身份及对生活的了解,关注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

本书成稿也始于课题组对于地方人大发展历程的关注。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接触到了几十年前的地方人大档案。在这些尘封的档案中,课题组开始了解到C市地方人大最早期的工作。这里有工人群体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时的由衷喜悦,有对于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的肯定和高举,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之下,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平等协同参政议政的记录。也是因着这些记录,课题组对于地方人大开始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地方人大的工作也开始有进一步的敬意。这个成立不久的国家,从战争的疮痍中走出来并开始重建,正是因着地方人大的建立与工作,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团体开始有一个参政议政的广阔平台,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进一步得到彰显。同时,这个参政议政的平台也成了新建立的政权团结各方政治力量,倾听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呼声的重要载体。在地方人大初创的年代里,中国民众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当中,在这个新成立的国家里,表达着翻身成为主人的欣喜。同时,人大参政议政也兼顾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身份的人群的利益,比如青年,妇女,等等。

本书成稿还始于一群年轻学子的共同努力。正是在对地方人大的关注中,一群年轻的学子展开了学术之旅。本书稿记录的是一群年轻学子在地方人大这个主题上所展开的探讨。他们有的关注了地方人大的结构变迁,有的关注了地方人大代表的地域代表性和行业代表性,还有的关注了地方人大代表的党派代表性。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和研究生同学田肖肖、杨惠及刘颖的合作。对本书做出了贡献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同学也包括李艳丽、孙静竹、刘莉和柳少华。这里也再次对这些年轻学子对于文稿的贡献予以肯定。

谨以本书致敬中国地方人大和地方人大代表对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关注,以及他们殚精竭虑与尽心尽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