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述评

自2011年《亚鲁王》进入大众视野,研究者的目光纷然投向了这部被埋藏了多年的史诗,作为民间文学,它得到了研究者们文本意义上的阐释与解读;作为口头传统,它得到了研究者们对展演场域的关注和探索。然而,作为麻山苗族的百科全书,对它的探究已然不止于单纯的文学层面或单纯的文化层面。以《亚鲁王》研究和文化诗学研究作为检索标志,将史诗研究、口头传统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共同纳入文献主题链,发现《亚鲁王》史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基于时间序列采用地毯式和类型化处置相结合的文献梳理方法。

《亚鲁王》研究已历三个阶段。一是开始阶段(2009—2010年), 2009年5月,余未人受邀考察《亚鲁王》,意识到其重要性后,向中国民协冯骥才等汇报有关情况,后经杨培德等学者考证,《亚鲁王》史诗身份得以确立;同年10月,史诗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起步阶段(2011—2012年), 2011年5月,史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史诗文本;2012年2月,《亚鲁王》成果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亚鲁王》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三是广泛研究阶段(2013年至今), 2012年12月完成的东郎普查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贵州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一批研究者走“进”麻山,走“近”亚鲁王,一些研究机构如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设亚鲁王研究所开展专项研究。至2020年12月,《亚鲁王》研究已历十年,公开发表相关文章和报道二百余篇,分别涉及史诗类型的讨论、史诗翻译的路径、史诗词汇的追根、历史和文学视域的深描、保护及传承的策略、文化生态的探索、仪式的记录研究等,研究视阈呈多元态势,树状研究网络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