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拉美特有的考迪罗制
“考迪罗”制是拉美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期盛行的一种以暴力夺取政权、维持统治的独裁制度。
考迪罗最早产生于拉美独立战争时期。19世纪初,在拉美各地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曾为推翻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做过不同程度的贡献。独立后,这些军事领袖和各地强有力的地主集团首领,凭借手中掌握的军权称雄一方,成为拉美新独立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独裁统治者,这些人便是拉美的第一代考迪罗。第一代考迪罗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墨西哥的伊图尔维德(1783—1824年)、圣安纳(1794—1876年),阿根廷的罗萨斯(1793—1877年),智利的迪戈·波尔塔莱斯(1793—1837年),巴拉圭的弗朗西亚(1766—1840年)等。
19世纪中叶,第一代考迪罗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批军官和地方集团首领通过“选举”或政变等方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一代的考迪罗。第二代考迪罗的主要代表有:巴拉圭洛佩斯父子即卡洛斯·安东尼奥·洛佩斯(1792—1862年)和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1827—1870年),他们在1840—1869年统治巴拉圭长达29年之久;1845—1851年及1855—1862年统治秘鲁的拉蒙·卡斯蒂利亚(1797—1867年);1852—1860年统治阿根廷的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1801—1870年),1880—1886年及1889—1904年统治阿根廷的胡利奥·罗加(1843—1914年); 1870—1888年统治委内瑞拉的古斯曼·布兰科(1829—1899年); 1851—1861年统治智利的曼努埃尔·蒙特(1846—1922年); 1895—1901年及1906—1911年统治厄瓜多尔的埃洛伊·阿尔法罗(1842—1912年); 1876—1880年及1884—1910年统治墨西哥的波菲里奥·迪亚斯(1830—1915年)等。与第一代考迪罗不同之处是,第二代考迪罗在政治上坚持传统的专制主义的同时,在经济上开始放松控制,往往提倡“秩序与进步”。在人民的压力下,有些考迪罗做过一些改革和让步。
考迪罗制是拉美特有的独裁制度,其特点是军阀、地主和教会相结合的“三元寡头”统治。考迪罗既不同于世袭的封建国王或大地主,又不同于英、美、法通过选举上台的总统和首相,考迪罗大多是通过所谓“革命”实为政变而取得政权的。总的来说,考迪罗的“革命”并未促成经济和政治的基本变革,并没有触动大地产制度。
考迪罗制是造成拉美政治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拉美各国(主要是原西属殖民地)在独立后都程度不同地遭受考迪罗制的危害。原葡属殖民地巴西于1822年独立后,直到1888年才宣布废除奴隶制,1889年才推翻帝制,成立联邦共和国,几年后才出现考迪罗。在考迪罗统治下的拉美各国,苛政横行,内战不断,政变频仍,严重阻碍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如从1821年墨西哥独立到19世纪末,墨西哥先后共有72届政府,其中只有12届是合法产生的。考迪罗统治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达几十年。在有些考迪罗统治较长的时期,该国政局相对稳定,对肃清地方分离主义、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经济发展客观上曾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稳定往往是不巩固的,在考迪罗死后,往往酿成国家长期动荡。
通常认为拉美的考迪罗制一直盛行到20世纪前期,有的认为到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或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的认为到30年代和40年代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也有人认为,当代拉美国家的一些独裁者,也可算作考迪罗。
拉美各国产生考迪罗制的主要原因是:西班牙长期的殖民统治而造成的经济落后和强大的地方分离主义势力;拉美独立后继续盛行的大庄园制和大种植园制,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为自身的利益而争权夺利;代表保守势力的强大的教会的存在;欧洲列强势力的渗透和干涉等。尽管有一些考迪罗标榜自己为“自由派”,实行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但是,从总体来看,考迪罗制是阻碍拉美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