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藻大战
- 养鱼后我成了全球健康首富
- 刀工很差的厨子
- 2030字
- 2025-04-24 09:13:33
(本章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美酒佳肴,酒浓兴起,开始高谈阔论。
天佑也是喝得高兴了,拉住了村长的手,把之后对村子的计划笼统的说了一遍,眉飞色舞的样子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
几位老人笑呵呵的看着天佑挥斥方遒,也不吱声,只是眼里的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最后晚宴以天佑被喝趴下结束,村长临走还调侃了老爸一下:“强军啊,你儿子还得练啊,这酒量在我们这只能坐小孩那桌。”
老妈笑盈盈的点了点头,送走几位来客后,脸色一变,瞪了老爸一眼:“不准练儿子的酒量,少喝点酒才好。”
老爸能说什么呢?当然是听老妈的啦!耙耳朵是俞雾市的优良传统!
第二天一大早,天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拿起手机一看已经8点了,刚想起身,头就开始痛。
轻敲着太阳穴,天佑撇撇嘴,一边慢慢穿衣服,一边签到。
“签到成功,体质小幅度增强!”
一股暖流从身体流转开来,似乎头疼也好了一些。
出门洗漱,在老妈责怪的眼神里,只能先给老妈捶肩膀免得被理骂。
不过老妈还是口硬心软的煮了一份醒酒汤。
一饮而尽,摸摸肚子,天佑表示已原地复活。母子俩还在笑闹,手机铃声突兀的响了起来。
“喂,老板,我文远,塘里有点问题,你过来看一下吧!”
“好,我马上过来。”
挂断电话,天佑开始思索自己的水质专家所说的麻烦究竟是什么。
一路小跑来到鱼塘,文远和达达已经守在门口了,见到天佑跑来连忙挥手。
“什么情况?”
达达指着星落塘说道:“早上我去例行检查,发现了塘边有死鱼,水面还有一层金属蓝色的油膜,我就去找了远哥。”
文远接着说道:“我接到达达的电话后,就拿着便携设备过来,结果发现水里蓝藻浓度超标了17倍!”
“藻满则鱼泣”天佑喃喃道一句苗寨的古谚语。
“你打算怎么办?”文远是专业的,这个时候自然先询问他的意见。
文远思索着解决之法,达达见状开口说道:“要不要撒点草木灰改变PH值,我藏族老家那边就是这么做的!”
文远摇摇头:“不行,会破坏硝化细菌的。”
大概3分钟后,文远终于开口:“我可以调制噬藻菌剂,但是要48小时。”
“我可以帮忙,能缩短时间吗?”天佑表达自己的协助资源。
“可以,但是不会太多,有些反应需要时间。”
两人进入实验室开始配置菌剂,达达也是继续巡逻。
中午吃饭时,达达提供了一个情报:“我发现塘里的浮萍数量暴增,以草制藻的方案你们觉得如何?”
天佑两人也开始思索,或许可以一试。
天佑看向文远:“老文,下午还要我帮忙不?”
“不用,该操作的都已经在上午完成了,下午我只需要观察反应是否正常进行。”
“那行,下午我和达达研究一下应急处理。”
饭后,文远回到实验室,达达带着天佑来到塘边,一路上天佑都在默默的思考。
经过两人讨论,做出决定,铺设三层浮床,第一层移植本地的空心菜苗,吸收氮磷。第二层悬挂吸附袋进行物理过滤,第三层放松针束,释放单宁酸抑制蓝藻。
降低噬藻菌剂出来前的损失。
招呼着工人忙乎了一下午,才在3个塘铺好了浮床。
忙完了一天,天佑回家倒头就睡,睡到凌晨4点时就被电话吵醒。
原来半夜突降暴雨将下午铺好的浮床冲毁,温度的变化也让噬藻菌剂出现了一点问题。
天佑一边穿衣服一边往外走,弄出的响声吵醒了老妈,询问之下得知了前因后果。
见儿子有些着急,进屋拿纸写了一个配方:“这是以前苗寨应急的方子,你可以试试。”
天佑接过方子就往鱼塘方向跑去,3人在实验室门口汇集。
文远接过配方,看着里面的成分:黄芩,黄连和黄柏煎剂。
成分没有大问题,如今也顾不得了,大雨加上蓝藻,鱼儿的呼吸成了大问题。
几人按着配方操作,在6点时将药剂倒入了鱼塘里。等到9点时,文远再次进行了检测,蓝藻浓度下降了15%,这才让几人松了一口气。
但好景不长,达达发现有些鱼出现了应激反应。3人只能再苦思其他办法。
忽然一个模糊的记忆浮现在脑海中,天佑让二人就在原地,他去去就回,便飞快的跑回家。
院里老妈还在理菜,就看到天佑飞一样得跑进屋里。也跟着进去,看到他拿着一本古书翻阅:“你咋了?”
天佑一目十行的翻阅着书本,一边回答道:“姥爷留下来的塘务纪要里,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段记载,就是爆发了蓝藻,然后有一种抑制剂。”
2分钟后,天佑在书本后半段,找到了记载,连忙用手机拍下,和老妈说了一声又跑了出去。
鱼塘边,天佑拿着照片和两人说着书中记载的情况。文远开始分析配方成分,确实比三黄汤来的更温和。
“这里的苦楝叶浸出液中加入芽孢杆菌效果会更好!”
天佑大手一挥:“没问题,都听你的!我去弄个雾化喷洒装置,避免直接接触鱼体。”
几人分头开干,中午饭也没吃,下午终于做好了准备,向塘里喷洒了药剂。
当天晚上睡觉前,文远打来了电话:“老板,好转了,浓度开始下降了,鱼也没有反应。”
天佑这才松了一口气:“有效就好,这几天辛苦了,好好休息吧!”
直到第三天,蓝藻群终于褪去,水的溶氧量也再度恢复正常。
天佑思考着前几天大雨的缺氧危机,向两人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们觉得修建一些传统水车如何,既美化了风景,还能制氧,当然制氧机也需要备着。”
两人点点头,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达成一致后3人也终于能放宽心,吃起了午饭。
联系工人修水车就是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