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松江

“四爷,前面就是松江府了!“郑福兴奋地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墙。

郑鸿逵站在船头,江风拂过他的面颊,带来一丝咸腥的水汽。他下意识地想抬手看表,随即意识到这个动作在这具身体里有多么不合时宜。三个月了,他还是不习惯这长发束冠、宽袍大袖的模样。

“四爷,您说这松江真有传说中的那么富庶?“林财从后面凑上来,粗糙的手指不停地搓着一枚铜钱。他身后跟着弟弟林虎,两人长相相似,但林虎右眉上多了一道狰狞的刀疤。

郑鸿逵收回思绪,嘴角微微上扬:“书上说'松江一府,富甲江南',今日正好见识见识。“

“书?“林虎挠挠头,“四爷什么时候这么爱看书了?以前您不是常说看书不如逛窑...“

“闭嘴!“林财一巴掌拍在弟弟后脑勺上,“四爷现在是大当家的左膀右臂,自然要读书明理。“

郑鸿逵心中暗笑。这些海盗出身的随从们对他的变化感到困惑,但都归因于郑芝龙受朝廷招安后家族地位的提升。没人会想到,这具身体里已经换成了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

船靠岸时,松江府的繁华景象让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码头上人声鼎沸,脚夫们扛着货物穿梭如蚁,叫卖声此起彼伏。

“让让!让让!“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扛着麻袋从郑鸿逵身边挤过,其中一个踉跄了一下,麻袋裂开条缝,露出里面雪白的棉纱。

“作死啊!“监工模样的人扬鞭要打,被郑鸿逵抬手拦住。

“这位爷,“那汉子喘着粗气抹汗,露出布满老茧的手指,“小的们原是北边织坊的,如今...“

“老周你又多嘴!“同伴急忙拽他。监工见状,赶紧塞给郑鸿逵一个谄笑:“这些北佬不懂规矩,爷别见怪。“

郑鸿逵摸出块碎银抛给那汉子:“松江织工不是正缺人手?“

汉子接过银子一愣,压低声音道:“本地行会排外,咱们一百多号人...只能干苦力。“说罢匆匆跟上队伍,背影很快消失在货堆间。

“刚出笼的蟹黄包——“

“苏州绣娘手制的团扇——“

“西洋镜,照人毫发毕现——“

郑鸿逵愣在原地。眼前的长街上,人流如织,两侧店铺旌旗招展。绸缎庄的伙计正抖开一匹湖蓝织锦,阳光在缎面上流淌如水;茶楼二层,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凭栏吟诗,桌上摆着精致的白瓷酒壶;更远处,一座挂着“秀厢院“匾额的三层楼阁前,几个穿红着绿的女子正摇着团扇招揽客人。

这与他历史课本上“明末民不聊生“的描述形成荒诞的对比。

“四爷?“郑福碰了碰他的胳膊,“徐家的人来接了。“

郑鸿逵这才回过神,下意识摸了摸束发的网巾。眼前这一幕彻底颠覆了他的历史认知。

“郑四爷安好。“一个穿褐色直裰的中年男子上前行礼,眼睛却不住地打量着郑鸿逵左颊未愈的火枪伤疤,“家主命小的引诸位去醉仙楼用膳。“

郑鸿逵点点头,示意四个随从跟上。他们穿过熙攘的街市,沿途所见令他暗暗心惊——铁匠铺里摆着精制的火铳,书肆门口挂着《农政全书》的木牌,甚至还有一家挂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徽记的洋货店。几个戴红帽的葡萄牙人正与掌柜讨价还价,桌上摊开一卷色彩艳丽的波斯地毯。

“四爷,您看那个!“林虎突然拽了拽郑鸿逵的袖子,指着一个摊位上闪闪发光的物件。

郑鸿逵定睛一看,竟是一面玻璃镜子,清晰度远超这个时代常见的铜镜。摊主是个留着八字胡的波斯人,正用蹩脚的官话向围观者夸耀:“佛郎机国来的宝物,照人毫发毕现,只要二十两银子!“

“骗人的吧?“林财小声嘀咕,“这么清楚,怕不是用了什么妖法...“

郑鸿逵却心中一动。在他的时代,这种镜子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日用品,但在这里却是稀罕物。

醉仙楼雅间里,徐家族长徐本高已备好酒席。这位五十出头的士绅穿着朴素的深蓝道袍,但腰间一块羊脂玉佩就价值百金。

“久闻郑四爷少年英雄,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徐本高举杯相敬,眼睛却始终在评估这位突然到访的海商代表。

酒过三巡,郑鸿逵取出郑芝龙的书信。徐本高看完,脸上笑容淡了几分:“郑帅要在松江设织造工坊?“

“正是。听闻松江棉布冠绝江南,特来取经。“郑鸿逵夹了一筷子鲥鱼,肉质鲜嫩得不像这个季节的产物。

徐本高捋须沉吟:“不瞒四爷,松江现有织户三千余家,光是敝族名下的工坊就有五座。近来苏州、杭州的大族也纷纷来此设场...“他给郑鸿逵斟了杯金华酒,“这织机、工匠、原料,样样都紧俏啊。“

郑鸿逵听出了弦外之音。接下来的谈话印证了他的猜测——松江本地的织造世家已形成利益同盟,绝不会轻易让外人分一杯羹。尽管郑芝龙在海上威名赫赫,但在岸上,这些深耕数十年的地头蛇并不买账。

“徐公不必为难。“郑鸿逵收回书信,“郑某此来只为取经,并非要与本地争利。“

离开醉仙楼时,夕阳将徐家宅院的马头墙染成金色。郑鸿逵站在石桥上远眺,运河里挤满了运丝船,橹声欸乃中,隐约能听见织布机的轧轧声从两岸民宅中传出。

“四爷,咱们真要在这开作坊?“郑福小声问。

郑鸿逵摇摇头:“明日去徐家的工坊看看,买些织机就走。“

三个随从面面相觑。年纪最长的林财忍不住道:“大当家不是说要在这里...“

“这里地贵,人工贵,竞争大。“郑鸿逵掰着手指解释,“徐家嘴上客气,真设了工坊,本地那些地主指不定使什么绊子。“他指了指运河里一艘正在卸货的漕船,“我们的优势在水路,何必非挤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

次日考察徐家工坊时,郑鸿逵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松江的织造业虽然发达,但仍是分散的家庭作坊模式。徐家所谓的“工坊“,不过是把几十张织机集中在一个大院子里,生产效率并没本质提升。

“这织机倒是精巧。“郑鸿逵抚摸着一种改良过的提花机,木制构件打磨得光滑如镜。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和小本子,迅速画下机构简图。

“这位爷好眼力。“一个满脸煤灰的年轻工匠突然开口,“这是马师傅改良的三梭机,比寻常织机快三成哩!“

郑鸿逵抬头,看见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学徒,眼睛明亮有神,与周围麻木工作的匠人形成鲜明对比。

“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赵阿四。“学徒紧张地搓着手,“在马师傅手下学了三年了。“

“这机器能织更复杂的花样?“

赵阿四眼睛一亮:“正是!马师傅说,只要改一下提综顺序,就能...“他突然噤声,因为监工正朝这边走来。

郑鸿逵心中一动。他现代企业的经验告诉他,人才比设备更重要。

徐本高见他对织机感兴趣,态度热情了些:“四爷好眼力,这是敝族工匠改良的'三梭机'。若四爷想要,连工匠一并让与也可商量。“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郑鸿逵以二百两银子买下十架织机,另加五十两“挖“走了马三和赵阿四两个工匠。当他们的卖身契被徐本高笑眯眯地递过来时,郑鸿逵胃部一阵抽紧。这种赤裸裸的人身买卖,是他穿越以来最难以接受的现实之一。

离开松江那日,郑鸿逵站在船头回望。城墙上的守军正在换岗,阳光下盔甲闪烁如银鱼。这座繁荣的都市正将他这个“外来者“礼貌地拒之门外。

码头上,昨日那个姓周的北方织工正和几个同伴搬运货物,远远望见郑家的船队,迟疑了一下,终究没敢靠近。郑鸿逵眯了眯眼,从袖中摸出一块碎银,递给身旁的郑福:“去,给那个穿灰褂子的。”

郑福一愣:“四爷认识?”

“问那么多做什么?”郑鸿逵淡淡道。

郑福挠挠头,还是跑过去塞了银子,又低声传了话。那织工怔住,随后深深作了个揖,却也没多问什么。

等郑福回来,郑鸿逵已经背过身去,仿佛这事不值一提。

“四爷,咱们现在去哪?“郑福调整着帆索问。

“沿江而上。“郑鸿逵展开从徐家得来的长江水道图,“找个水路便利、地广人稀的地方。“

林财嘟囔道:“大当家让咱们来松江,就这么走...“

“大哥要的是赚钱的门路,不是松江的地皮。“郑鸿逵拍拍老海盗的肩膀,“信我,这买卖比你抢十条葡萄牙商船还赚。“

“要是抢十条船命早就没了。“林虎插嘴道,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船驶入长江口时,郑鸿逵注意到江面上巡逻的明军战船。这些破旧的福船挂着破烂的旗帜,水兵们懒洋洋地靠在船舷上,对他们这支武装商船队视若无睹——郑芝龙受招安后,郑家的船队在理论上已是“官军“。

“四爷,后面有尾巴。“林财突然压低声音,指了指远处一条不起眼的小船。

郑鸿逵眯起眼睛,果然看见那条船不紧不慢地跟着他们,船头站着的人远远的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