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随着经济要素发展的驱动,股权已经成为资源整合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在不断升温的股权投资热潮中,人们对股权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股权投资交易也从传统的简单出资、股权转让等演变到复杂的结构化股权投融资,尤其是在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下,投资主体也从传统的自然人、企业拓展到国企、政府基金、私募基金、资管公司、金融机构等,呈现出日趋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交易模式也由单一的直接投资,转变成复杂的结构性投资,使得实务中的股权投资交易更加变化多端。

从本质上来看,股权是公司、企业运营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内容上来看,股权兼有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涵盖了股东的分红权、公司剩余资产分配权、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权、股权转让和受让权、公司信息知情权等身份和财产关系,股权与公司所有权一样,其最终都将指向公司的财产利益。

事实上,不论是一般的公司设立和运营,还是产业投资或是财务投资,都离不开股权这个话题,也都会涉及股权法律事务的点点滴滴。不论是将股权投资作为一门艺术,还是作为一门科学,都是在法律框架之下的行为,没有人能够超越法律的界限,而一旦发生争议,也自然需要求助于法律。股权投资的艺术也必然是基于法律科学的行为艺术。对于交易双方而言,如果不做好前期投资规划和后期投资管理,不重视法律对于投融资交易的重要性,恐怕真的会出现“投前一时爽,投后悔断肠”的结果。

从实务角度来看,传统上的法律业务被区分为诉讼和非诉。笔者认为,法律业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交易型、管理型和争议解决型。而股权投融资交易就是一项融合了交易、管理和争议预防、解决的多角度、全景式的复杂法律事务。因此,本书从股权交易律师的视野出发,以全方位的角度对股权投资所涉及的法律考量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案。当然,由于股权投资交易涉及诸多的法律问题,现实中的交易行为也纷繁复杂,本书内容无法覆盖股权投资的全部内容,而仅是截取了部分交易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也是相对值得统筹考虑和探讨的问题。

为构建股权投融资交易知识的体系化、系统化,本书紧紧围绕股权这一核心要素,结合股权的法律逻辑和交易规则,对股权投资交易实务中涉及的股东、股权转让、股权投资定价、股权融资、跨境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担保、股权投资协议安排,以及投后公司治理等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充分考虑股权投资领域所涉及的法律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对于不同的投资主体,还会涉及国有资产管理、外资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及合规等要求,这就要求股权投资交易的各方不能仅限于交易本身,还需要关注市场、宏观等方面的变量,以便提前、统筹具体的交易安排。

对于股权交易实务中的某些议题,有时候法律并无明确规定,或是法律规定并不十分清晰明确,因而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或分歧,从而可能会对现实的交易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引发争议。而且,即使有明文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思维有其科学严谨和讲究逻辑的一面,实务中仍然可能对相关规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对于避免和减少争议,保障交易完成也应当是不可缺少的功课。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也对不同的理论观点、司法实践做了比较,以便读者不仅可以知道是什么,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为实务运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最近几年,随着司法裁判文书的公开,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司法案例也越来越重视。最高人民法院除发布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外,也提出了类案检索处理的意见。各地方人民法院对股权投资交易涉及的法律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样需要关注。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股权投融资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本书中也选取部分法院的典型案例,可作为实务的借鉴和参考。不过,应当特别注意,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当事人对于案例的使用也应当加以区分、审慎使用。并且,由于个案的背景、事实和处理都有其特殊性,法院的裁判观点也并不具有当然和普遍的法律约束力,故不宜照搬照抄。综合而言,读者有必要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态度阅读股权投资的相关案例。

此外,由于股权投融资交易涉及的法律体系和内容纷繁复杂,实践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笔者凭借自己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交易实践,独自完成本书写作,保证了全书行文、体系和观点的统一,但限于时间和写作水平以及法律的发展和实践的多变性,书中也难免会有观点和理解上的错误,以及内容和结构上的疏漏、偏差,也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作者邮箱:linpancg@163.com)。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鉴于股权投融资项目所涉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实践的多样性以及法律规范的复合性,及其不断修订和完善的现实,本书的内容仅是笔者个人对股权投资交易的实践和理解。本书中的所有观点也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并不代表任何机构(本人所在律师事务所或本人所属的专业机构等)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本书中的观点和建议也不构成法律意见或建议的部分或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