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 青年律师执业与进阶实务问答
- 杨林兵
- 1752字
- 2025-05-12 17:30:35
我们很普通,但真的可以不平凡
这是我为青年律师编写的第二本书,第一本《青年律师执业与进阶必修技能》已于2021年12月出版,评价还不错,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说他们得到了较大启发和帮助,让我备受鼓舞。
写序言,对我来说,还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甚至超过了写书本身,主要还是因为我仅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律师,写不出宏大叙事的框架,也就只能鼓起勇气将自己不太顺利的职业生涯拿出来与大家唠叨唠叨。鉴于第一本书的自序几乎写出了我的主要想法,这次就只能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了,请见谅。
我的老家在江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我大学毕业时,它依然没有通电。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却没能磨灭我一步一步走出大山“活出个人样来”的冲动。
2006年,我来上海做了一名律师。16年里,我做过律师助理,管理过中型律所,做过大所合伙人。2014年,我有了自己创设的事务所,靠一个个地培养、一个个地积攒,现在有了百十来人的队伍,发展势头还不错。
很多律师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我也基本经历过。
不知不觉,已43岁了。我的发展轨迹倒也符合大部分律师的情况,因此深知律师职业的不易。人过四十,很容易往回看,想想自己的过去,内心立即浮现出两个词:不甘、着急。不甘于过去理想太小、成绩平平;着急自己已裹足不前、患得患失。用力展望未来,仅剩十几年能发光发热,似乎也极有可能有不了创新。有时也安慰自己说,人生的行囊中,少装一点,才可以走得更远。
近三年,各种在线教育应运兴起,我想,莫不如做些公益课程,把我十几年来的体会和教训与广大同行分享。不知不觉,已做了27期,内容涵盖了生命意义、人生规划、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谈案报价、有效表达、客户体验、风险管理等律师最关心的问题。没想到,我用大白话讲的这些内容广受好评,收看者累计超10万人次,好多人建议我将课程内容结集出版。虽知水平有限,但还是很想帮助到更多的人,也就不犹豫了。
咱们国家的律师职业培训还没有形成系统,各地律协组织的培训也不成体系,青年律师大都是自己摸索着进步。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教会大家一些小技能,并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
大部分律师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普通案件中度过职业生涯的。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坚持职业基本逻辑、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弘扬专业精神、坚持长期主义。当前,似乎有一种声音说:“律师不迅速专业化,律所不迅速规模化,就没有机会了!”还有一种声音说:“未来十年,是法律服务业最后的黄金十年。”对此,我不敢苟同,国家正在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从现在到2049年的27年时间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要全面实现现代化。我想,法治一定会随着国家进步而进步的,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在全面依法治国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大时代中,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社会变得更美好作出贡献。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往往不属于像兔子那样跑得快的人,而是属于像蜗牛一样坚持前行的人。希望我们的青年律师们都能忠于职业选择、善于合作共赢、乐于克己利他,都能有一个幸福的职业生涯,过上健康、富足、自由、体面的生活。
真心感谢我的合伙人王浩、刘怡、吴胜男、杨征东、陈燊昊律师鼓励和支持我进行公益直播,并将演讲稿编辑成文字。
非常感谢我亲爱的同事郝晓宁、刘源涌、汪澄、徐礼婧、黄忠薇、刘治东、丁建平、张衡、程春燕、左丽娜、张黎、吴琼、刘宇、孙红等律师在直播和统稿等方面付出的辛苦努力,感谢我的好友曹振华律师在我们提供文稿后,还能很专业地修改了92处,避免了我们不少错误。因为是演讲稿,所以有很多的“土味情话”,还有蹩脚的比喻。他们既要符合出版的要求,也要尽力保留我的个人特色,编辑起来真的特别为难,以至于有同事说自己都魔怔了,工作时是他,吃饭时是他,走路时是他,做梦时也是他,是他是他,还是他(笑)。
特别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李佳主任、刘冰清老师的宝贵支持和辛苦策划。
本书因是由现场直播演讲稿编辑而成,逻辑性不强,更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加上我认知水平有限,一定会有错误与不妥之处,请广大朋友们去伪存真,也期待您对本书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批评与指正。希望本书能让青年律师少走弯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大人物,决定行业方向;小人物,决定行业温度。我们都是小人物,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律师行业变得生动、温暖、互助,那一定是一件普通而不平凡的事情。
杨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