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习业养性大匡山

开元八年(720)冬日,李白始返昌明。《冬日归旧山》一诗当作于此时。诗云: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白犬离村吠,苍苔上壁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此诗王本《诗文拾遗》录自《文苑英华》。严羽《沧浪诗话》谓此及《初月》等诗为“晚唐人语”,因疑为伪作,未谛。李白少作多属律诗,《彰明逸事》早有记载。其所以如此,乃因当时风气使然。《新唐书·宋之问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李白少时,正是“沈宋体”流行之时,自然受其影响。因此,李白《冬日归旧山》等诗并非晚唐赝作,而是“沈宋”诗风影响之产物。但李白少作与“沈宋体”一开始就是貌合神离,并无“沈宋”之靡丽,而别有一种清新气息。

此诗又可证之于江油李白纪念馆藏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碑文有云:“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唐而兴建,鱼鼓喧阗,迄我宋而葺修,钟梵鍧响,仅五百载……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此宅。”又云:“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3],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此碑原在江油县匡山大明寺遗址,故《四川通志·舆地志·金石目》称之为“匡山碑”。碑文中既以大明寺为“太白旧山”,则诗题中之“旧山”当即匡山。或诗题本为“冬日归匡山”,宋时讳改。诗中所写之景物,亦舍匡山莫属。李白其后寓居之安州、兖州等地,均无“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之景。此“万点雪峰”即岷山诸峰,俗称雪山,在昌明县西北之松州、龙州境内。《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龙州江油县:“雪山,在县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积雪也。”似此,则诗中所云“归来芳草平”,当即碑文中所云“乔松滴翠之平”。故知《冬日归旧山》当是开元八年(720)李白游成、渝二地归来之作。

此诗中“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之语,当是从苏颋“广之以学”之教,以山中之松自励,决心发愤读书,以图再起。诗末又云:“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本系道家语,谓天庭、仙界。然李集中多以天庭、仙界喻朝廷、帝京。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谓白“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此诗末二句即隐有此意。

此后三年间,李白大概一直都在匡山读书。《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所云“读书……十载”,当是以弱冠前后时间合而计之,亦是举成数而言。《彰明逸事》谓白少时“隐居戴天、大匡山”,实是寄居匡山大明寺发愤读书,以期用世。

其后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所云:“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亦当是此数年间事。

唐自则天朝以后,学官日衰,士人读书山林寺院者蔚为风尚。其所以如此,盖经学衰而文学盛。经学重师承,文学尚性灵。学官既衰,士人势必散处四方,择山林寺院幽胜之地以为养性习业之所[4]。由此可知,昔人所谓李白隐于某山,寄居某寺者,实则多为陶冶性灵并潜心习业,以图进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