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衣锦还乡

陆澜的生活,极有规律。

每日上朝、与太子及解缙等人往来、说书。

不定期跟着李景隆到左军都督府,学习军事知识。

太子朱标已跟他解释了当日隐瞒身份的缘由,他大度地表示理解。

陆澜与朱同,重新认识。

二人没了原先那层太子身份的阻碍,反而相见恨晚。

常升承袭父亲的公爵,却没被封为郑国公,朱元璋将其改封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开国公,食禄三千石。

李琰每日春风满面。

她管理着陆家货铺的运作,当然,只是在幕后指挥,对外事务,均由贴身丫鬟转达。

对于作坊,陆澜不许她染指,而是交由陆添全权负责。

她十分不解。

陆家在京师的作坊不多,主要组装灯具,配件分散到许多工匠的家庭作坊制作。

当下最主要的作坊,由兵部与陆家合作组建的大作坊,生产军用灯具。

兵部方面的负责人,乃兵部侍郎丁斌,是她的表叔。

她自认为,由她与丁斌联系,会更合适。

陆澜心知这个丁斌是日后李善长案的关键人物,当然不想她过多接触,更不想她与丁斌密切往来,免得日后受到牵连。

他便对李琰说,作坊位于东郊钟山,那片区域流民众多,不太安全,她一个妇道人家,出入不便。

李琰见这是陆澜关心自己的安全,满心欢喜,就不再提及此事。

......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秋高气爽。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五岁寿辰在即。

驸马都尉李祺告假,回乡祝寿,朱元璋大笔一挥,准奏。

李祺便带着临安公主及儿女,动身前往凤阳府。

朝中不少李家的门生故旧,有人告假亲赴凤阳府,有人派出家人送上贺礼。

一时间,京师通往凤阳府的大路上,车舆行人,络绎不断。

临安公主让李琰跟随自己的车舆回乡,但李琰不肯,她只想与夫君一起。

陆澜早早答应她了,会与她一同回凤阳府祝寿。

李祺动身前,问陆澜何时启程。

陆澜笑道:“不急。”

京师到凤阳府,四百里路程,渡江到长江北岸浦口驿,往滁州进发,经过临淮关后,才可抵达凤阳府。

一般的马车,五六天便可到达。

而李祺却是提早半个月动身。

五日后。

陆澜向朝廷告假,欲前往凤阳府李府祝寿。

朱元璋准奏,并特批了假期,让他顺便回乡省亲。

次日。

陆澜的车舆,在三百名军士的护卫下,出了应天府。

这些军士,是李景隆根据太子的授意,特意调拨给他的,用于保护他的安全。

陆澜本想推却,他感觉这支护卫队更像仪仗队。

李琰却坚持留下。

由她看来,此次回凤阳,是衣锦还乡,若没有护卫队,岂不是衣锦夜行?

如此浩浩荡荡回到凤阳,谁还敢说夫君是纨绔?

如今夫君可是世袭指挥使,还是皇上身边的红人!

民众只需看看护卫队,就知道夫君今非昔比。

临安公主的护卫队,也就五百人。

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就是兴奋和痛快!

一路晓行夜宿。

经过滁州和临淮关时,当地的官员早早便在城门迎接,殷勤招待。

六日后,凤阳府隐隐在望。

“停!”

突然,马车里的李琰,大叫一声。

车舆随即停下。

陆澜跳下马车,走到李琰的马车前,轻轻敲了敲车厢,问道:“何事?”

李琰挑起帘子,道:“夫君,临近凤阳,一路上妾身隐约听到音乐声,看到道路两旁有许多流浪艺人,为何?”

陆澜苦笑。

他早就留意到这个情况,也早知原因。

史书早有记载,这些艺人,称为花鼓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就是著名的凤阳花鼓。

这些花鼓艺人的产生,与明朝当时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但这些情况,不可说,否则,若被人告发,就是妄议朝政的大罪。

李琰见他面露迟疑,不由勾起了好奇心。

夫君必知原因。

她的目光,扫视一眼,便知陆澜顾忌隔墙有耳。

遂命军士原地休整。

她掀开门帘,走出马车。

陆澜忙扶她下来。

一路上,他对她这行为见惯不怪。

坐久了马车,停下来走动一下,也是情理之中。

李琰环顾四周。

此处,正位于凤阳山的山脚。

凤阳山,乃大别山余脉淮阳山系支脉,处于凤阳府南部与定远县北部交界处。

前方两里外,有一间茶寮,门口一棵大树下,积聚了许多人。

传来一阵阵歌声和音乐声。

李琰笑道:“夫君,咱过去看看。”

陆澜劝道:“咱还是赶紧回凤阳府吧,不必节外生枝。”

李琰抿了抿小嘴,道:“离凤阳府又不远。夫君,陪妾身走走,在马车坐了六天,好郁闷。”

陆澜笑了笑,朝护卫、丫鬟等人摆摆手,示意他们原地等候,便带着李琰向茶寮走去。

远离了人群,李琰轻声问道:“夫君,为何有这般多流浪艺人?”

陆澜四下张望,见周围没人,想必是民众见到军队,远远避开,便说出缘由。

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平衡区域发展,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政策。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徙富民实凤阳”事件。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在故乡临濠营建中都,命李善长负责中都的营建工作。

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洪武七年,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府治在中都城内。

那时的凤阳及周边地区,因元末战乱(如红巾军起义),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朱元璋既决定营建中都,自不可容忍中都如此荒凉。

为充实人口、发展经济,朱元璋下诏,从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迁移富户和平民到凤阳,史称“徙富民实凤阳”。

主要迁移对象,乃地主、商人、文人等富户或士绅,另外还有一些工匠和平民。

史载,从洪武三年到二十四年,多次从江南大规模迁移人口到凤阳,累计迁移约十四万户。

按每户五人的保守估算,总人数超过七十万人。

其中以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为主。

然而,这些移民到达凤阳后,很快便生存不下去。

凤阳土地贫瘠,又经常遭受水患,收成难料。

当地赋税苛重,再加上豪强大族的疯狂压榨,民不聊生。

这些移民,都来自富庶的江南,自是怀念故土,想返回江南。

然而,明朝的户籍管理极为严格,他们无法取得官府的路引。

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成为流浪艺人,取得官府的路引,一路乞讨,往江南逃亡。

他们吸收凤阳本地秧歌、傩戏的粗犷节奏,将江南小调、吴语唱词融入表演,形成“南柔北刚”的独特韵味,此乃凤阳花鼓的起源,也是最初的艺术表演方式。

李琰崇拜地凝望着陆澜,眼眸星光点点,自己的夫君,真是博学多才,无所不知。

她柔声问道:“夫君,你可会表演凤阳花鼓?”

陆澜笑而不语。

前世是燕京戏曲学院的教授,曾钻研过凤阳花鼓,自然会表演。

李琰娇笑道:“夫君,妾身想听。”

突然。

前方的茶寮,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