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码头与三角洲(下)
- 1865:赴美神医,振兴华工
- 躺赢的廖
- 2125字
- 2025-06-13 12:47:42
“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是萨克拉门托河和圣华金河交汇形成的广阔冲积平原。”
“在其周围,则有由数百条支流、沼泽和岛屿组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并且,它的位置离旧金山以及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相对适中。”
“如果走水路,旧金山一日即可抵达;而萨克拉门托也就在其周围。”
通过黄纸的网状格中,陈默能清晰看见。
在旧金山的下方,顺萨克拉门托河而下,在三条河流的交互中。
一块巨大的平原正躺在中间,周围的几座城市也被老管家标记出来。
“不错,”谢斐尔也拍了拍手,对老管家表示赞同:“这块土地的经济价值很大,这位先生能看出里面的财富,眼力非凡。”
“不过,这块土地也并非是天堂,”看在陈默想要为其治疗的份上,谢斐尔也点出其中的端倪:
“首先,由于三角洲地区依托三条河流的原因,冬季融雪时容易产生季节性洪水;”
“其次,周围沼泽颇多,蚊虫亦多,并不是宜居的地方;”
“再然后,由于这个地段加州政府还未完全开发,交通也并不是特别便利;”
“最后一点,就是有可能遇见印第安人。”
提及印第安人,谢斐尔稍微停顿了一下,随即低声道:
“尽管联邦在1830年的时候出台了《印第安人迁移法》,但由于《宅地法》的出现,刺激白人抢占土地。”
“再加上州长之前设立头皮悬赏制度,现在整个印第安人群体几乎对所有人充满敌意。”
“一旦入侵了他们的领地,他们很可能会将你们的头皮割下,插在领地范围里,威慑其他人。”
老管家、黄伯的脸色一变。
单单从那些土地的资料分析,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的确是最佳的场地。
可要分析现实情况,却又困难重重。
也难怪加州政府在知道土地的经济价值后,仍没有积极开发那片土地。
“你们应该还有第二套方案吧?”
除了印第安人的因素不稳定以外,其他的对陈默而言倒是问题不大。
陈默思索片刻,决定还是先听听其他方案。
“第二处选址,则是在圣巴勃罗湾北岸。”
老管家重新选出几张黄纸,摆在陈默面前。
“圣巴勃罗湾北岸在旧金山湾东北部,扼守萨克拉门托河出海口,海运交通发达;”
“周围有两个小镇,并且距离旧金山市区只有30英里,方便两地来往;”
“土地资源也不错,有一块冲积平原;外加有部分华人渔业,食物配给上可以自给自足;”
“而且周围也有海军驻港,安全性也可以保证。”
当老管家说到这,陈默忍不住开口:
“这地理优势,听起来应该要比三角洲一带更好才对呀?”
义安堂的根基还是要依托于旧金山,故而离旧金山越近的地方,更利于药皂和小报的售卖。
从距离远近而言,圣巴勃罗湾北岸就已经占据优势了。
再者两边都有冲积平原,物产或许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更加丰富,但圣巴勃罗湾北岸也不差。
至于安全性......两者一点可比性都没有。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在圣巴勃罗湾北岸是绝对要优于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
“但问题是,圣巴勃罗湾北岸的土地要比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贵了不止百倍呀!”
老管家苦笑一声。
陈默一愣,的确,他作为一个“门外汉”,都能看出圣巴勃罗湾北岸的优越环境,加州政府岂会看不出来?
圣巴勃罗湾北岸的优质土地,类似于贝尼西亚港滨地块那块,大概是200美元/英亩。
而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地,平均下来也需要100美元/英亩。
相当于陈默的六千美元,连在圣巴勃罗湾北岸搭建一个小港口(约五十英亩)都做不到。
换冲积平原的土地,六千美元也就是六十英亩。
这个面积不大也不小,比后世北京的鸟巢稍微小一点。
同期的旧金山核心港区,也大概才约100英亩。
但问题是,它太局限了。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搬到那边去,并且开始发展,”老管家的目光放得更远:
“但我们在发展的同时,瓦列霍和贝尼西亚(圣巴勃罗湾北岸的两个小镇)也同样在发展;”
“待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周围还会剩下多少土地?到时候又要花多少钱才能购买?”
老管家的话不无道理。
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一带几乎没有太多发展,也就最基本的道路建设。
而圣巴勃罗湾北岸则不同,他们已经发展出了两个小镇的规模,并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陈默举义安堂搬迁至此,在发展初期暂时相安无事。
可一旦发展起来,陈默大规模引进华工进行机械化生产后,必然会引发两者之间的矛盾。
陈默清楚,往后几年,随着华人的不断涌入,势必会引起排华浪潮。
而那时候,位于夹缝中的义安堂很难不会被周围小镇排挤,甚至是白人闹事。
“是呀,”谢斐尔也在一旁劝导:“那块地的排华情绪很高,我听说有不少华人的渔村也被周围的白人打砸过,你们搬过去也会引起不小的反应。”
“不过陈默先生,你拥有军方的友谊,或许这些都能避免。”
“或许吧。”
陈默皱眉,他十分清楚,虽然以目前自己的声望,能借助军方的势力在圣巴勃罗湾北岸发展。
但那都是建立在,目前的联邦是林肯政府,林肯的政策倾向于自己;
如果换一个排斥华人的总统上任,出台的政策一旦波及到了义安堂。
那么过于靠近海军驻军的药皂工厂,岂不成了人嘴边的肥肉?
而且,借助军方的势力,实质是把双刃剑。
倘若真有一天陈默有钱有粮,在这动荡的美洲大地,自己能不发展军事、科学、教育?
这些,都没法在军方的眼皮底下发展。
思来想去,陈默又拿起第一份黄纸,瞧着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的方案。
正欲开口时,里面夹杂了一部分旧金山港头的土地消息引起陈默的注意。
稍微翻看,其中一份,再加上三角洲一带的方案,两者结合起来,令陈默眼睛一亮。
“谢斐尔先生,旧金山这处港口的土地售价,为什么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