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多远的距离才是“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到底是多远呢?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杀害了太子申生。这还不算,他还认为申生的弟弟重耳也会害自己,于是又派人去捉拿重耳。好在重耳很机灵,在得到消息后,迅速地逃出了晋国。

在外面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重耳来到了楚国。楚国的国君楚成王认为重耳这个人不错,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所以对重耳十分友好。每次请客,他都会用上宾的礼节来对待重耳,这让重耳很是感动。

一天,楚成王又一次请重耳吃饭,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很是开心。趁着酒兴,楚成王就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并当上了君主,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道:“您是楚国的国君,美女、珍宝、丝绸您都不缺,而且,楚国盛产珍贵的鸟羽、象牙和兽皮,我们晋国只是一个小国,哪有什么好东西可以献给国君您呢?”楚成王大笑着说:“你说得很对,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也应该有所表示吧?”重耳又想了想,笑着对楚成王说:“要是我真的能够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楚国和晋国之间若是发生了战争,我一定会命令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请求得到您的原谅。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几年之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成了历史上很有名气的晋文公。晋文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使晋国慢慢强大起来。因为楚国也是大国,所以两个大国之间开始因为抢夺土地而发生矛盾了。

终于,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了。重耳很讲信用,他记得当初说过的话,命令自己的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国的军队看到晋国的军队后退,以为这是晋国的军队害怕了,于是拼命向前追。结果,楚军中了晋国设下的埋伏而战败,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退回楚国。

聪明的小朋友们,看到这里,你们肯定已经知道“三舍”有多远了吧!是的,“三舍”就是九十里。在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当然就是九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