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芸心里装着囤粮的事,顾不得和韩超多说,拽着想去蹭早饭的韩宇直奔宗主家。
“慢点走,这么急做什么?”韩宇被拽得踉跄,不满地嘟囔着。
柳芸头也不回,脚步匆匆,“你没看到地里的庄稼都遭了虫害吗?再不想办法,今年冬天怕是要饿肚子。”
韩宇撇了撇嘴,却也不敢多说。自打柳芸嫁进来,每次她说的都是对的。
宗主家的院子里,村长正和宗主凑在一处说话。两位老人看到柳芸和韩宇来访,连忙招呼他们进屋。
“两位老人家。”柳芸福了福身,面色凝重,“今年虫害严重,我担心村里人手中的余粮不够。”
“你也想到囤粮的事了?”两位老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惊喜。
宗主抚着胡须,叹道:“正巧我和村长也在商议此事。”
村长接过话头:“公中还有一两六钱银子,我们想买些粮食,接济村里困难的族人。”
柳芸在心里快速计算,如今糙米三文钱一斤,这些银子能买五百三十三斤。她不禁蹙眉,这点粮食怕是不够。
“修路的事只能往后推了。”村长搓着手,神色有些为难,“就怕族人们不答应。”
韩宇坐在一旁,听着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最终,三人决定召集村民商议此事。可午时宗祠里的情形,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我家存粮够吃,我不得掏这笔银子。”李老六摆着手说。
“我打算找亲戚借一点。”赵婶子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蝇。
文大伯搓着手,一脸为难:“想囤,可惜囊中羞涩啊。”
七嘴八舞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村长气得直拍大腿,胡子都翘了起来,“既然如此,那就各家自求多福吧!”
宗主看着眼前这些不思进取的族人,长叹一声:“你们瞧瞧人家柳娘子和韩宇,明明不缺粮,还知道未雨绸缪。”
角落里,几户穷苦人家的族人面露苦涩。他们何尝不想囤粮,可连借钱都难。
宗祠里的气氛一时凝重。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
宗主和村长对视一眼,将用公中银子救济困难户的想法说了出来。话音刚落,韩宇第一个举手赞同。
“我支持!”韩宇站起身,挺直腰板。他余光瞥见柳芸赞许的目光,心中暗暗得意:我韩宇早已今非昔比。
有了带头的,其他人纷纷举手同意。钱款当场分发,立下借据,约定先由人去买粮,再按借款多少分给粮食。
散会后,韩老汉将柳芸夫妇叫回大院商议。郑氏见两人还未用早饭,忙煮了两碗菜粥。
以往还能加个鸡蛋,如今只剩素粥,可见大院也在为虫害担忧。
韩宇不习惯清淡,却还是将粥喝完,连汤都不剩。
“去年的存粮还够吃,”韩老汉捧着茶碗,迟疑道,“不知该不该囤?”
“囤!”柳芸斩钉截铁,“有多少买多少,有备无患。”
“那你家打算囤多少?”文氏问道。
“至少够吃一年的。”柳芸说着,掰着手指算了算,“三千斤左右吧。”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小数目。
“我们能拿出三两银子。”文氏咬咬牙说。
柳芸点头,指派韩宇负责采买。韩宇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心想这不正是私吞银子的好机会?
可柳芸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朝韩老汉使了个眼色。
“老三,带上老四一起去。”韩老汉立刻会意,“多教教他。”
韩宇心头一沉,却还是笑嘻嘻地搂住韩壮肩膀,“包在哥身上。”
天还未亮,柳芸给的三十两买粮钱沉甸甸地压在韩宇的腰间,银子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加上大院那边的三两银子和二两差旅费,总计三十五两白银。
这笔钱对他们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晨露未散,薄雾笼罩着玉泉镇的街道。韩宇看了眼身旁的韩壮,此刻正笨手笨脚地整理着马车。
“绳子要打结实点。”韩宇走过去帮他调整绳结,“别到时候东西全撒了。”
韩壮不自在地缩了缩脖子,嘴上还是不服输:“我又不是没拉过车。”
韩宇没接话,只是默默地检查着车上的工具。草绳、备用车轴、干草、水囊,一样样清点过去。
这些年在外头摸爬滚打,让他深知旅途中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救命。
“走吧。”等一切准备妥当,韩宇轻声说道。
两辆马车缓缓驶出玉泉镇。清晨的风还带着凉意,街边的店铺才刚开始掀帘子。韩宇回头望了眼渐渐远去的镇子。
韩壮虽然不愿承认,但出了镇子后,他只能跟着韩宇的马车走。这外头的路,他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几次想超过去带路,都被前面的韩宇喊住。
“别急,”韩宇的声音透着经验,“这段路不好走,得留神。”
果然,拐过一个弯后,路面变得坑洼不平。
韩壮这才明白为什么韩宇走得这么慢。在草地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韩宇对这些路况似乎格外敏感。
太阳渐渐升起来,照得人睁不开眼。韩宇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掰成两半,递了一半给韩壮。
“省着点吃,”他说,“到青禾镇还得半天。”
韩壮接过干粮,看着前面那个瘦削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异样。